文章阅读

科举海州话考棚

作者:hzgh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19-05-24

科举海州话考棚

马鉴尧

说到科举,世人都知道,那是古时为朝廷候选官吏而制定的一种选拔办法。读书人通过科举而入仕途,报效朝庭,加官进爵,荣宗耀祖。科举是那时读书人上升的唯一通道,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考试自隋朝大业元年,也即公元605年开始,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停废,前后经历了1300年。考棚就是科举考试的场所,科举时代各州、县都建有考棚。古时官办的学宫课堂不过10余位学生,至于民间私塾,学生仅有三五人,所以授课的房间一般不大。若考试同时要容纳那么多学童,不能滿足使用,便产生出了专供科举考试的场所,即考棚。古代地方科考一年仅有几次,一些州县受条件所限,考前根据考生人数,临时搭建简易棚子作为考场,考后拆除,是为考棚的由来。考棚多为单人一舍,也有分前后两舍的,前舍可伏案,后舍供起居。考棚编号以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依次作序。考棚三面是墙,敞口无门,每排数10间,排距不过6尺,棚高6尺、深4尺、宽3尺。号舍内置两块木板,上下交错插入墙沟,上板为案桌,下板即为座凳。
  科举又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明清两朝童试在县州地方举行。应试者不分长幼大小均称童生,考试合格方取得生员身份,称为秀才或相公。童试分县试、府试、院试。海属地区的县试分别在海州、赣榆、沭阳开试,县试由海州知州、赣榆、沭阳两县知县在三地分别主持(此时海州含东海、灌云、灌南)。县试多在正月举行,应试者要到县署礼房报到,除填报姓氏、籍贯、年龄及三代情况外,还需有5名同考者联保及一名担保人具书担保方可。府试则是在四月份进行,需考两场,考生集中到海州应试,主考官为海州知府,两场合格者方取得院试资格。院试分为岁试、科试,由省学政主掌,第一年岁试,第二年便是科试,院试通过了才算是秀才。乡试则要远去省城参加考试,通常在秋天举行,三年一考,也称秋考,合格者称为举人。海州沈云沛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在省城江南贡院乡试,中第50名举人,时年19岁。会试则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有举人资格的方能参加,录取300人称为贡士,首名为会元。殿试则是在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及探花。南通张謇参加6次乡试未中,几近灰心,第6次方榜上有名,41岁时经翁同龢力荐定其第一,是为光绪年间状元。

海州地处淮沭河流下游,土地贫瘠,旱涝频发,田地荒芜,民不聊生,教育甚是落后。清嘉庆七年以前,海州风气僻陋科举不振。自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至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的141年间,海州只有杨纯、凌廷堪二人乡试中举,且凌廷堪又属安徽歙县籍,后自海州赴江南貢院乡试,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未有录入,只能算是中举一人。科举不振,激发历届州官图治,州署在赴考路上兴建文峰塔,修葺文庙,改山名为孔望山,都是希冀借助圣力改良文风,兴文倡学,祈盼福音,一改海属之地文化落后之貌。海州作为直隶州,一直没有自己的童试场所。生童科考都要远赴淮安,要长途跋涉五百余里,短程也有三四百里,遇水渡河,逢田跨沟,艰辛自不必言说,费时费力费财,影响了海州科举之势。乡贤士绅不断吁请在海州开设试院,方便学童就近应试。公元1802年,时任知州唐仲冕于州城西北,在原明守御千户所地址上兴建石室书院,也即原海州高级中学地段。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建讲堂5间,堂侧斋房东西各3间,堂前东西考棚9间。这是海州首次出现考棚,这考棚仅是生员学习场所。到了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为将石室书院建成试院,知州唐仲冕又扩建海州考棚,后任知州师亮采接手续建,前后共建考棚850间。作为石室书院的附属建筑,海州考棚四周挖有围沟,东西各建有石桥方便出入,考棚有大门、仪门,建有大堂,海州历史上第一次科举考试,便是在这新建的考棚中举行的。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江苏学政浙江绍兴人莫晋亲临海州,主持海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科举考试。33年后,亦即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知州王用宾又增建号房430间,至此海州考棚达到1280间,可容纳海赣沭千余名考童应试,海州考棚在淮沂一带也算是颇具规模的了。

海州考棚的建成使石室书院成为试院,方便了海州学子岁科考试,学政亲临执掌院试,激发了地方学风振奋,使海州科举教育迈上台阶。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到科举废止的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近百年间海州考棚共举办院试34场,江苏学政亲临海州33次。海州学童在这百年间,通过海州考棚共走出34位举人、4人进士、17人恩榜、9人拔贡、20人恩贡。这与嘉庆十年之前的百年相比,变化是相当之大。从海州考棚走出的,后来大都为朝廷重臣、海属名人。如“板浦二许”许乔林、许桂林,清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李汝珍著的《镜花缘》曾请其斧正并作序。清邮传部右侍郎沈云沛,实业救国的践行者,力主陇海铁路东达海州,促进了海州的经济发展。著名水利专家南城武同举,曾任民国江苏水利署主任,著有《江苏水利全书》、《测绘海州港口导记》、《吁兴苏北水利》等书,对江苏河港发展建树颇多。又如唐昆基官至内阁中书、程钰三品衔户部郎中、唐恩灏贵州司主事、许萃内阁中书、朱路内阁中书等。江苏是个奇特的地方,从地势上看,南下北上成阶梯状,从经济文化上看,南方发达北方滞后,反过来也成阶梯状。相比南方常州,清代开科112次,出状元12人、榜眼6人、探花14人。就连苏中小县兴化,历史上也出过状元11人,其中文状元9人、武状元2人。海州自科举以来的千余年间竟没有出过一个文状元,那武状元卞赓也仅是全州千百年来之唯一,不得不令乡人唏嘘。难怪知州唐仲冕在《送石室诸生省试》中提到,江南解额百有十,上下两江万人集,州人至者十一二,众寡相悬岁易捷。面对众多江南考生,海州的十一二位考生,能否考得好成绩?州官唐仲冕心中也是无底。
   
海州考棚位于石室书院东,也即原海州高级中学东侧,至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楼这一片。考棚1280间,排间距6尺,棚分东西两场,中有甬道,建有大门、仪门、大堂,外挖壕沟,出入有石桥,这该是多么大的一片考场。昔日考棚五更进场,凌晨4时点卯,搜身、找号、看题,申时交卷,至下午4时整整12个小时,年龄小的仅7岁许,长的已是中年,可见仕途之艰辛。考棚内巡捕检官一行公干,考棚外参将兵士严防守卫,大堂考官正襟危坐,从凌晨至午后甚是威严。道光十九年(公元1893年)四月十八日那场海州院试,五更时分童生点名,千名考生进场。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雨大似珠,倾盆贯顶,风啸雨号,人声鼎沸。但见羽帽漂流红缨挂梢,生童四处逃散,检官如落汤之鸡,考场里是一片混乱。考官祁寯藻举伞着袍立于甬道,任雨拂面,凭风卷袍,巡捕检官四处维持,考场得以安静有序,院试终能顺利进行。海州最后一场科举考试,是在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时任江苏提督学政的唐景崇,主持完徐州院试来海州。第二天五更考棚礼炮响起,众考童提篮依次进场接受检查,巡捕检官两人一组,从头至脚,内外衣裤甚至发辫细查个遍,接着20名童生一组进门领照,牌官导引入大堂点卯,军士再搜二遍,加盖学政大印,发号牌进考棚寻找号舍位置。巡捕官按令分东西两场检查各排号门,领取钥匙锁上大门,仪门官也将仪门上锁,堂上击板三声,此时天将放亮,考棚内寂静无声。考童领卷,提调官高报童生数目,6名小吏肩扛试题牌,沿考棚檐前小道缓行,是为公布试题。有视力不佳者,须申请再看题牌,小吏折返待考童诵读试题方离去。己时10点左右,是考生饮茶入厕时间,但听仪门击鼓三声,供给官高声叫道:各考童饮茶入厕一次。须知那入厕是要获准的,有公人随行。未时约两点大门外击鼓三通,堂上巡捕官敲云板三下,高呼誊清试卷,至申时4点大门外鼓声阵阵,堂上云板连敲,急催考生交卷,不论是否做完一律交卷。若申时前交卷是为头卷,交头卷者约20人左右,集于堂前,学官重视,遇有文句佳者,学官在卷侧注上标志。头牌交卷者从仪门木栅口侧身鱼贯而出,谓之放头牌,遂后二牌、三牌逐一而出。试卷批阅十日发榜,录取者次日参拜学政,三日到学宫换穿蓝布长衫参拜孔子,四日新生随州官送别学政至渡口去淮安。
   
提督学政唐景崇的这一去,结束了海州历史上的这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此次岁科,沈葭、沈芃等中生员,沈葵、张学瀚、黄金科、江恒源、刘振顺等通过考试。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降诏,所有乡会试、岁科试停止,仿西学建立学堂,普及教育。海州和全国一样改书院为学堂,石室书院改为海州中学堂,聘沈云沛为堂监(校长)、黄道传为舍监(总务主任)、海属知名学者江恒源、杨友熙、谢希愚、吴铁秋相继聘为各科教师。海州考棚自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江苏学政浙江莫晋,主持海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开始,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江苏提督学政唐景崇,主持海州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止,海州考棚走完了近百年历程,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淡出人们的视线,逐渐冷落荒芜。1938年,侵华日军轰炸海州,考棚至成废墟。文革前海州中学修建东操场时,曾有旧时考棚碎砖残瓦浮现,如今位于宝利商业街南侧的考棚路,无声的提醒着路人,这儿曾经是海州历史上的科举考场——海州考棚,这里曾走出众多海属名人、国之栋梁。

 

文章录入:hzgh | 浏览次数:154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海州高中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