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石室书院

作者:hzgh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18-09-14

石室书院

朱成安

《中国书院辞典》(季啸风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书后所附“中国书院名录”,收录了我国历史上的书院7300余所。按现在的行政区划,收录连云港市的有天池书院、石室书院、朐山书院、聚奎书院、姜卫书院、登瀛书院;东海县的有石室书院、新石室书院、明道书院、崇正书院、石棚书院、伊卢书院;灌云县的有卫公书院;赣榆县的有怀仁书院、选青书院、溯沂书院;沭阳县的有沭邑书院。沭阳县现属宿迁市,它与连云港市及东海县、灌云县、赣榆县在明清时期同属海州地区。可能史料采集的原因,“中国书院名录”中明清时期海州地区书院的收录存有遗漏,已收录的还有重复和讹误之瑕,但已大体可见历史上海州地区书院的概貌。

石室书院创建于嘉庆七年(1802),院址在海州城西北,“故明守御千户所公廨址也”。书院的筹建过程和兴建规模在《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有详载:“知州唐仲冕蠲养廉,率一州两邑士民输助,即州同衔杨鼎盛所蠲地基,建讲堂五间,堂侧斋房东西各三间,堂前东西考棚各九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讲堂后内门一座,书室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厨二间,书室北房室六间,皆累石为垣。大门外有八字墙,南为照壁。讲堂后有格木一株,大合抱,数百年物也。”书院于第二年(1803)建成,“招一州两邑诸生肄业,分上课、中课、附课、外课”。《李汝珍师友年谱》(李明友著)中载:“唐仲冕诗《九月十七日喜雨二首》第二首中有‘昨朝恰会乘槎客,应有为霖应候生’句,下有自注:‘先一日试士,取入石室书院’。另一首《燕书院诸生用昌黎燕河南府秀才韵》尾注:‘时入座者二十八人’。可见唐仲冕于九月十六日主持考试,录取了二十八名生童入石室书院课读。”

明清时期海州地区各书院中以石室书院最为著名。石室书院乃清代嘉庆年间海州知州唐仲冕创建,名为“石室”,取自海州石棚山上的著名景观“石室”。海州城东有石棚山,山虽不高,但怪石嶙峋,呈现种种奇妙的形状。山顶上有一块突兀而起的巨石,形成一个石室,其中有石床、石凳,可坐可卧。《方舆纪要》曾作记载:“石棚山有巨石覆压岩上如棚,因名。”许乔林亦有描述:“海州石室,在朐山(即海州城南锦屏山)东北之石棚山。东坡《答蔡景繁帖》所云‘朐山临海石室’是也。考诸《太平寰宇记》,宋初尚无此名。是石室也,因曼卿始显,因东坡始传。”(汤国泰《石室联吟》序一)石棚山及石室的人文精神,诚如明末著名文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戴易(南枝)《石棚山题壁》(两首之一)中咏赞那样,“一片寒云覆石棚,空岩草木孰知名。何当自有山川后,今古唯闻石曼卿”。

宋代名臣石曼卿为海州通判时,政事之暇经常读书于石室,留下了著名的文化景观“石曼卿读书处”,及“以泥裹桃核,为弹掷其上,数年间花发满山,烂如锦绣,因名万花岩、锦岩”的美好传说,被誉为海州著名的八景之一“石室春风”。石棚山为历代文化人所钟爱并激情歌咏吟赞,漫山遍布名人题刻,当为一座“文化山”,石室堪为古城海州的“文化坐标”!宋代作为监察御史、淮南转运使的蔡景繁曾督查海州,游石棚山石室有《海州石室》诗,并寄赠好友苏东坡。自东坡始的千百年来,虽然蔡景繁《海州石室》原作失传,却流传有无数唱和诗作。苏东坡曾来石棚山多次,并留下了传世诗词多首,特别《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中吟道:“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仙人一去五十年,花老室空谁作主……梦中旧事时一笑,坐觉俯仰成今古……”表达了苏东坡神驰石室的无限情怀。

  石曼卿、蔡景繁、苏东坡们用心灵融结的石室情怀,绵延感染了后世的无数文化人,海州石室迎来了金元大文学家党怀英,一路沉吟“铁马冰车断遗响,桃花石室自春风”,雨中“吊石曼卿”;迎来了明代大儒理学家唐伯元,万般吟唱“一曲沧浪万古情”,传下《万花岩和歌》;迎来了明代遗民书法家戴南枝,“石棚山题壁”留有两首佳作;迎来了清代兵部尚书杨锡绂、进士商盘,他们徜徉于“石曼卿读书处”、咏赞着“石棚山”;聚集了海州文人刘一珍、吴恒宣、章泂、程楹、许桂林、许梅英、汤国泰,尽将洋溢的诗情融注于“石室”……这些文人墨客对石室的万般情愫,尽如刘一珍《石棚山怀古》所咏那样,“天削悬崖覆作棚,监州曾寄宦游情。水流山峙蓉城幻,鸟语花香石室清。扪虱纵谈来快友,擎鲸高咏悟前盟。春风如梦桃何处?坐对空岩忆曼卿。”

海州人文的精神积淀,石室春风的文化熏染,在清代乾嘉时期文化兴盛的大背景下,使得当时的海州涌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学者,有的还是著名的乾嘉学派人物,可谓文化空前繁荣。仅道光十一年(1831)许乔林主辑的《朐海诗存》中就收录了清初以来192位海州文人的诗作。当时海州的文人中最为杰出者有,吴恒宣“少负异才,有经世之志”(许乔林语),“确于考据”(崔应阶语),“负淮海月旦之名,擅乡曲人伦之鉴”(凌廷堪语);凌廷堪乃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学贯天人,博综丘索”(江藩语),乾嘉时期著名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还有“板浦才子二许”许乔林和许桂林、“中正才子二乔”乔绍侨和乔绍傅、“板浦学者二程”程立达和程立中、《镜花缘》作者李汝珍、“以经学文章闻名于世”的名士吴振勃……特别是凌廷堪,游学各地,广交名流。

“地由人兴,蓄久必发”(清末海属绩学士陆承谟字幼萸语),无数有志于海州文化兴盛的文人志士,他们以文人担当和文化传承的自觉而热情地耕耘着海州这片神奇之地,加之当时乾嘉学派文人辈出、文化活跃的大环境促进,使得清代嘉庆时期的海州必然出现文化教育焕然一新的壮观景象。

唐仲冕(陶山),湖南善化人,“长沙名进士也,博雅多识,有良史才”(许兆椿语),嘉庆七年(1802)始任海州知州,期间赴京引见约半年,十一年(1806)离任。同年,唐仲冕作为通州知州曾奉檄来海州诘盗。二十(1815)、二十一(1816)年作为江苏淮海道观察又两次来海州。唐仲冕与海州感情深厚,许多吟咏海州的诗作收录在《陶山诗录》之《朐海集》。唐仲冕亦是海州历任知州中最有作为者之一。其上任伊始,即捣毁盐枭、收捕歹徒,使民众得以安居;后率海州士民开挖甲子河以通水利、延聘学者编纂《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以兴盛举。唐仲冕还是乾嘉学派著名学者,与凌廷堪同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交情深厚;对许乔林许桂林兄弟厚爱有加,有师友情谊。故唐仲冕一到海州就与以凌廷堪为代表的海州文人学者们心心相印,共期文教振兴,“创石室书院,而生童有观摩;建考棚,而岁科无跋涉”(孙源潮语),开启海州历史上的文化鼎盛时代。石室书院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石室书院建成后,知州唐仲冕亲为主讲,学正翁咸封讲义评文,训导周衮为监院。后有海州著名文人顾廷槐为都讲,即协助主讲唐仲冕在书院讲课。顾廷槐(茂三)“为人韵冷神清”(《海州文献录》),其收录在《朐海联吟》诗作有句“偶来石室谁为主,曾爱桃花当种田”,可见当时学人的石室情怀。

通过石室书院,唐仲冕与同道及海州学者们掀起了一股文化新风,推动着海州地区文教与科举的振兴。他们有传道的担当,更有树人的祈盼;他们重视教育,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这种勉励后起才俊的情怀在唐仲冕《送石室诸生省试》中有充分的展现,全诗虽长,但情真意切,不妨全录于此:蓬莱瀛洲海中央,环我石室生辉光。石室诸生来济济,杨鬐振羽高腾翔。州距行省九百里,渡河沿淮沂江水。往还跋涉费不訾,况为瘠壤孤寒士。江南解额百有十,上下两江万人集。州人至者十一二,众寡相悬岂易捷。新科甲子岁之元,吾州抑郁今当宣。春渠五旬东到郭,夏潮一日三平田。黉舍初开便欲满,棘闱虽远皆争先。挟策直起键关叟,劝驾聊助办装钱。有如作室兼导水,众志既定攻且坚。或将文教功归我,我本俗吏何能然。鹏搏羊角奋水击,我为培风负其翼。鲤登龙门逐云起,我为驱雷烧其尾。

翁咸封(潜虚)在石室书院的创建与发展中亦是倍有作为。翁氏家族乃江苏常熟有名的豪门望族、书香世家,翁咸封与其子翁心存、其孙翁同和都是清代著名学者。嘉庆三年(1798)作为举人的翁咸封任海州学正,携全家来海州;嘉庆七年(1802),唐仲冕任海州知州,翁咸封成为唐仲冕的僚佐,协助知州治理海州,并在一起探讨学问。唐仲冕主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翁咸封是编修州志的主要助手。翁咸封还襄助唐仲冕创建石室书院,挑选聪敏有为的生童进行培养,有“奇才”之誉的许桂林弱冠时就问业于翁咸封。翁咸封在嘉庆十二年(1807)曾作《石室传经图》,刻画了石室书院中传道授业的场景,当时许乔林题诗《翁潜虚师(咸封)<石室传经图>用东坡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韵》,后来翁咸封之子翁心存随身携带,邀请诸多名士为之题诗,一时传为佳话。翁咸封任海州学正长达十二年,逝世于任上,道光甲午年(1834)崇祀于海州名宦祠。

石室书院建成后,虽与石棚山上石室所在的位置不同,但拥有的精神相同,文人们的赞颂却是两相呼应,极尽真情雅意。许桂林曾用“海州石室韵”吟咏“石室书院”,唐仲冕有《石室书院和许生(桂林),仍用东坡和蔡景繁海州石室韵》相和。应唐仲冕之邀来海州参与编辑《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的昆山人石文煃画有《石室容车图》,许乔林为之题诗《石楞缘舍人(文煃)<石室容车图>用东坡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韵》。曾为石室书院山长的孙光照画有《小有天香图》,吴振勃赋诗《孙容斋属题<小有天香图>》,许乔林赋诗《孙容斋(光照)<小有天香图>》。当然,石棚山上的石室永远是一种情结,是文人们心中的文化圣地,许桂林有诗《朐山石室》、翁心存有诗《偕张萼楼(敦悌)、李香谷游石室步东坡和蔡景繁韵》……

 

清代海州的地理位置属于偏僻,灾情多发,贫穷落后,教育更不发达。石室书院的建成,极大地改进了海州地区的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但当时海州地区没有试院,生童要长途跋涉,到淮安参加岁科考试,非常不易,“士子苦于奔波,远者将五百里,近者三、二百里,中隔大河、长淮之险,并海,又有潮汐泥淖,跋涉维艰”。故嘉庆十年(1805),海州士绅请求拓书院为试院,请提督学政按临海州主持考试。当年,知州唐仲冕在石室书院建考棚八百五十间。嘉庆十一年(1806),陕西韩城人、孝廉方正师亮采继唐仲冕接任海州知州,并将试院建成。是年,提督学政莫晋按临海州,主持岁科试,这是海州地区历史上第一次科举考试。当然,岁科试结束后,试院仍是诸生童上学的场所。道光十八年(1838),时任海州知州王用宾增建号房四百三十间,又在书院东边建石桥一座,与西边石桥相对。从此,石室书院在海州至淮沂一带既是一所著名的书院,也是规模宏敞的试院。石室书院改成试院后,先有许乔林“举江南亚元”,后有许桂林“报捷艺林”,一时传为佳话,师亮采在《海州创建试院记》中赞道:“气运之昌铄由于人心之鼓舞,官师振而兴之,俊髦趋而赴之,从此不懈益勉,蒸蒸日上。”当时的海州著名文人吴振勃曾赋诗《闻试院落成喜而有作》,对石室书院拓为试院更是感叹,诗曰:书院今为试院看,规模传说胜淮安。何须更叹无家别,且负长歌行路难。文教一方关气运,科名百世振孤寒。使君可惜匆匆去,留取成谋告后官。

自嘉庆十一年(1806),提督学政莫晋按临主持海州首次岁科试起,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被废除,石室书院作为试院共举办了三十四场院试,嘉庆十一年(1806)按临海州的浙江会稽人、乾隆乙卯恩科(1795)进士莫晋当为在海州试院即石室书院主持院试的第一人。道光十九年(1839),由山西寿阳人、嘉庆甲戌科(1814)进士祁寯藻主持的那场院试,在相才《朐阳纪略》中被详细记载:“祁宗师四月十八日科考,童生点名,大雨,持考具,雨中拥挤,羽帽或有绝缨。坐西号棚栏,水中寻号。大雨倾盆,终日不歇。诗:‘海雨随风夏亦寒’。但见彩逢中央,水柱圆如十石瓮,怒下击甬道,声如万马奔驰。东场鼎沸,有言棚场打死人,有言卷子被水污。宗师红伞钉靴立甬道,谕之始定。”可见当时海州试院岁科试的规模盛况。

光绪十三年(1887),时任江苏学政的王先谦来海州试院按试,应是海州地区一次重要的科举考试。在石棚山上“石曼卿读书处”西侧有一块王先谦等人题名石刻,刻文为:“光绪丁亥夏,长沙王先谦、曲阜孔广謇、会稽陶濬宣、灵石(刻石误为“石灵”)梁恩霈、慈溪林颐山、善化刘钜同游,濬宣题。”此石刻当为王先谦按试海州之暇与同人游览石棚山所留,也可知当时海州试院岁科试来了一批了不起人物,王先谦乃湖南长沙人,同治乙丑年(1865)进士,晚清学界泰斗,后来为著名的岳麓书院山长;山东曲阜孔广謇、浙江会稽陶濬宣、山西灵石梁恩霈等几十名海州生员参加了考试,这些生员后来多成为海州地区的知名人物。

石室书院成为试院,每逢岁科试,作为江苏学政都要亲自来海州主持院试,大大方便了海州学子参加岁科试,促进海州地区的科举教育。自嘉庆十一年(1806)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一百年间,共举行三十四场岁科试,江苏学政按临海州三十三次,主持三十三场岁科试,因同治六年(1867)江苏学政鲍源深(花潭)未至海州,故缺考一场;像青麐(墨卿)、林天龄(锡三)、黄体芳(漱兰)三人,因学政再任而各自两次按临海州。当然,每次按临海州院试的提督学政,多是学问渊博之人,他们的到来同样会有助于海州地区的文化发展。像清末的几次按临海州主院试者:光绪十六年(1890),是广东茂名人、同治乙丑科(1865)进士杨颐,此次岁科试沈云沛年仅七岁的三子沈岑考得第六名;光绪十九年(1893),是正蓝旗、光绪庚辰科(1880)进士爱新觉罗·溥良,此次岁科试黄道传、武同举、沈莲等通过考试;光绪二十二年(1896),是湖南攸县人、同治壬戌科(1862)进士龙湛霖,此次岁科试沈葵、沈蓨、沈菱、黄金科、李泽均、秦朝极、武同举等通过考试;光绪二十五年(1899),是湖南善化人、同治辛未科(1871)进士瞿鸿玑,此次岁科试沈蓨、沈菱等通过考试;光绪二十八年(1902),是山西大同人、同治辛未科(1871)进士李殿林,此次岁科试沈葵、沈蓨、沈菱等通过考试。

石室书院最后一任山长为浙江仁和人姚士璋(棫卿),他是应当时海州知州、四川巴州人廖伦(养泉)之聘迁居海州,并终老于此。姚士璋既为石室书院山长,还在敦善书院讲学。姚士璋乃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进士,被授为翰林,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犹工篆书,在云台山渔湾风景区现存有“飞雪”篆书刻石即为姚士璋所题。作为清朝直隶州海州的石室书院,由时任知州张景祜根据清廷之诏,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海州中学堂,沈云沛为首任监督(校长),黄道传为首任舍监(总务主任),先后受聘的教师有江恒源、杨友熙、谢希愚、吴铁秋等海州地区知名学者。海州中学堂因直隶州的地位而成为当时海州地区开办的唯一一所中学堂,属于官立并作为模范的新式学堂,由此掀开了海州地区近现代中学教育的新篇章,之后的多次变更,如今即为海州高级中学。

光绪三十二年(1906)石室书院改为海州中学堂,后几经变更现为海州高级中学。

文章录入:hzgh | 浏览次数:154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海州高中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