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玖兴传略(一)
王玖兴传略(一)
(一) 好学的童年时代
王玖兴教授1916年1月24日出生在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镇兴前村的农民家庭。王玖兴在兄弟9人中排行第九,他自幼聪颖敏悟,勤奋好学,早年在家乡就学于兴庄小学和海头小学。l927年夏,又在家乡私塾读旧书,背了许多《四书》、《五经》等多方面的古书和诗词。两年后,离开家乡来到县城,就读于赣榆县初级师范学校。l931年秋,他先后在赣榆县立城里小学和青口简易小学各任小学教员一学期。
(二) 难忘的海中记忆
193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今连云港师专、海州高中的前身,旧校址在今海州高中老校区东)。他在这所当年海、赣、沭、灌的最高学府里受到3年良好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玖兴教授当年性格内向,沉默好静,刻苦勤奋,谦逊克己,其记忆力、理解力、思考力极强,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不仅作业字迹端正美观,而且连考试卷也书写得工工整整。学校领导曾经把王玖兴工整整洁的试卷放在橱窗里展出,让全校同学观摩学习。许多老校友每当回忆这件往事,都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玖兴教授当年曾是江苏省中师毕业会考的“状元”。1935年夏,江苏省举行全省师范学校首届毕业会考。海师应届甲乙两个班90多位同学获得团体成绩第一;王玖兴获个人总分第一。当时的省教育厅为表彰海师毕业生在会考中取得“双第一”的优异成绩,特批准建亭纪念。1935年秋,一座四角方亭翼然坐落在原校舍与大操场之间,亭名“知止”。语出《论语》“知止于至善……”
(三) 艰难的求学历程
王玖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在板浦省立灌云小学当教师,后调回海州,任东海师范附属义务教育实验区主任。不久后,王玖兴负笈南下,就学于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心理学系。七七事变爆发后,南京方面一片慌乱,中央大学决定西迁。王玖兴因经济拮据走投无路,进退维谷。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此时,上海沈钧儒、黄炎培、江问渔等人刚刚集资设立了个资助清寒学生的“膺白奖学金”基金会,登报招生,言明考取大学4年全部生活和学杂费一包到底,每年300大洋。这对处于绝境的王玖兴来说,真可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他应考录取后,被该基金会派到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念书。1937年冬,国共两党的要人齐集武汉,王玖兴来到武大就读,真是大开眼界。王玖兴在武大就读期间,还遇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学术界的老前辈,即当时武大校长、著名的化学家王星拱先生。王校长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乐事,他对王玖兴特别垂青,每学期至少要找王玖兴谈话一次,关怀备至,慰勉有加。王玖兴毕业时,武大决定将他留在系里当不管任何杂事的研究助理,应当说是非常幸运的。不料,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不予批准,据说真实原因是这批毕业生里有包括王玖兴在内的“反动”学生。于是,王玖兴决定去陕西城固,应聘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助教。
1944年秋,美丽的春城昆明仍春意盎然,王玖兴这位来自苏北的莘莘学子又来到昆明报考国立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1946年春王玖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即接到清华大学聘书任该校哲学系哲学史课程教员,此时,他仍滞留昆明,临时参加联大校史编委会做些文字工作,有机会接触闻一多、冯友兰、唐兰等著名教授,因为他们都是校史编委会委员。王玖兴亲眼目睹这些著名学者的高风亮节,深受教益。如抗战一开始,闻一多就蓄起胡子,抗战一胜利,闻一多就把蓄了8年的胡子剃掉,以示庆祝;还有冯友兰撰写的联大纪念碑文,在会上提出讨论时,闻一多等如何表示赞同,如何指出其中哪些是警句等,都历历在目。8月底,王玖兴离开昆明,重经贵阳,路过长沙,直到武汉,坐的是联大复员最后一批大卡车。从武汉换乘美军登陆艇,住在艇底坦克车库里,先到上海再由清华大学驻沪办事处安排乘海轮到了北京。
八年抗战期间,我国没派一个人出国留学,1946年夏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公费留学考试,分了6个考区,王玖兴当时在昆明考区应考。翌年春,才公布考试结果,全部录取149人,他们大多数于l947年夏陆续出国。王玖兴因发现肺结核,过不了海关,于是抱病去清华大学教了两年书,在这期间(包括前几年),王玖兴先后发表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浅析》、《读黑格尔哲学札记》等10多篇论文。1948年春他才以公费赴欧洲留学。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