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淮与东海中学
董淮与东海中学
“海中,海中,济济一堂,道合志同,锻炼体魄,砥砺学行……”。这是一首澎湃激昂的歌——教育部中山大学江苏省立东海中学的校歌,词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时任东海中学校长的董淮先生。董淮(1901-1968)字渭川,山东邹县人。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将原东海县城的省立第十一中学与板浦的省立第八师范两所海属地区的最高学府合并为第四中山大学区省立东海中学,由董淮任首任校长。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2日,第四中山大学区东海中学正式开学。他首先聘请了一些思想进步、素质较高的教员来东海中学任教。当年在东海中学就读的朱智贤教授(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曾回忆道:“东海中学的学校管理,在董淮校长的领导下,分为教育、训育、事务三个部分。教务主任卢郁文、训育主任屈凌汉、事务主任吴级震,图书馆主任萧涤尘、老师孔文振、李遇安等,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熏陶的青年人,年龄都在三十岁左右,精力充沛,年轻有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受到北伐战争的革命洗礼,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和作风。”建国后任江苏省省长的惠浴宇也回忆道:“那时,以校长董淮为首的一批进步教师在校内传播一些新思想、新道德,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进步教师使得学校生活非常活跃。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有练武术的,有学唱京剧的,有学绘画的,都是学生自由选习。当时打篮球比较风行,课外活动时时常举行班际、级际篮球比赛。话剧演出很多,董校长曾亲自登台演出,对师生鼓舞很大。同学中涌现出很多演戏积极分子,有的人后来在这方面很有成就。
由于东海中学进步教师较多,教学时补充了许多进步作家的作品。董淮校长就选择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教材。他还向学生推荐李大钊的《经济变动与政治变动》《史学纲要》等书,这大大开启了学生学习和生命的新境界。
董校长主动接近学生,与学生沟通思想,有意识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教育,师生之间和睦相处,民主平等。并实行男女同校,开海属学校之先河。
董校长对校内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并制定了相应的治学方针。
在行政组织上,董校长要求组织要富有弹性,不墨守成规。在训育实施上,要求师生共同生活,如衣食、住、运动、娱乐等,注重团体生活,严守纪律,诱导学生自治、反省、自觉。在教育实施上,提出了注重能力,注重个性,注重自修,注重考试,注重思想和采用教科书。
董淮校长不仅重视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他还把抓教学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董校长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选聘、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都亲自过问。董校长尽管校务繁忙,但他还经常到各教室去听课,找学生个别谈话,了解学习情况和困难。为了深入教学第一线,他决定亲自担任毕业班—高中师范三年级的班主任,并任国文教员。一位中学校长,在抓好全校校务的同时,还能亲自带一个班,既当班主任又教国文,真是难能可贵。
董校长讲课,把握中心,收放自如,深入浅出,论证举例,选材严谨,善于就地取材,即兴发挥。他主张学生上课,不能只是耳听手记,而要用心用脑。他本人用心表述,真情流露,把国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构成一种动员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全过程,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董校长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董淮校长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仍然笔耕不辍,成果斐然。除了东海中学的一首校歌外,在东海中学任内还留下三篇学术著作,分别是:《中等学校施行党化教育计画》、《三个月之东海中学》、《东海中学的三个中心小学》。这三篇文章也是研究东海中学历史的重要文献,弥补了文存之不足。
1929年初,董淮遭受国民党当局的排挤,被调职至南京,遗憾地离开了他一手创造的东海中学。
董淮先生是海属地区教育的先贤之一,对海属地区教育事业的贡献功勋卓著。曾担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海州区副区长、海州区政协副主席的黄永言先生在《朱智贤传》中写道“东海中学第一任校长董淮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为江苏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评价客观、中肯。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