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属地区近代中学教育之先河的海州官立中学堂
清代晚期,废科举、兴学堂。按照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1904年1月13日)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各府必设一所,须就府治或直隶州治由官筹费设立一所,以为模范,名为官立中学。以与地方绅富捐款开办之公立中学、私立中学相区别。一般州县开设与否,视能力酌定。”
海州是直隶州,有资格开设一所官立中学,因此,知州张景祜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春把石室书院(考棚)改设为海州官立中学堂。当年春天,学正黄道传主持招收了海州籍学生80名,沐阳、赣榆籍学生各20名,以石室书院(考棚)西半部的堂舍作为校舍(范围相当于今日港师二附小及海高中西半部部分地面),聘请老师开班上课(书院东半部的考棚也属于海州官立中学堂的校产)。可见海州中学堂不仅是废科举后海属地区设立最早的一所中学,也是当时海属地区唯一的一所官立中学,它开了海属地区近代——现代中学教育之先河。
海州官立中学堂是作为模范的新式学堂,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省立示范中学。学堂的首任监督(校长)为沈云霈。沈云霈,海州人,是清朝翰林院编修,先后任清廷农工商部右侍郎、邮传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为著名实业家。他公务繁忙,不久去职,监督的职务由卢殿虎继任。中学堂的文案(秘书)为海州城秀才葛槃,首任舍监为黄道传。黄道传出身于海州一个书香世家,二十五岁时补为廪生,五十岁时被选为拔贡,但他无意仕途进取,而决意在家设馆课徒,其弟子遍及海、赣、沭、灌、响水等地,其中不少人为当地的名儒硕彦,黄道传也因此被尊为海属地区一代儒宗、学界领袖,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清廷赐予五品奉政大夫职衔,历任海州直隶州教授、学正、教育会长多年。海州中学堂开办后,他虽为实际主持人,但考虑到出身资历,却聘沈云霈为监督,自己则逊居舍监。
受聘在海州中学堂任教的知名教师还有江恒源(后曾任八师校长,江苏、河南二省的教育厅长、大学教授、全国人大常委)杨友熙(同盟会会员,后因参加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通缉,出走日本,晚年任国民党文史编委会委员)吴铁秋(名秀才、经师)、谢希愚等。海州中学堂学制五年。所开课程,根据清政府1904年1月正式颁行的《奏定中学堂章程》的规定,有以下十二门:
I、修身:摘讲陈宏谋主编的五种遗规——《养正遗规》、《训俗遗规》、《教女遗规)、《从政遗规》、《在官法戒录》;读有益风化的古代诗歌。教育学生要坚持崇尚伦常之心,示以一身与家庭、朋类、国家、世界的关系,勉以实践躬行,言行一致。
2、读经讲经:讲读《春秋左传》、《周礼》两经,要求讲解结合世情,平正明显,切于实用。
3、中国文学:含读文、作文,间习楷书、行书、小篆,讲解中国历代文章名家大略,指导学生如何作文。
4、外国语:学习东语、英语或德语、法语、俄语,为最重要的必修课。从发音、缀字,文章读法、译法、书法,讲到普通文章及文法大要。兼施会话、作文。
5、历史:包括中国历史、亚洲各国史、欧洲美洲史,要求发明事实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学生省悟兴亡之故,以振发爱国之志气。
6、地理:包括中国地理、外国地理和地文学(讲地球与天体的关系,地球结构及水陆气象之要略,使学生了解大地与人类的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培养其爱国心情。)
7、算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及簿记之学。
8、博物;包括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和矿物。
9、物理及化学:第四年讲物理,包括总纲、力学、音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第五年讲化学:先讲无机化学之诸元质及化合物,再讲有机化学之初步及有关实用的重要有机物。
10、法制及理财(第五年开课):讲法制大意,理财大意。
11、图面:自在画——用实物、模型、图谱描绘摹写;用器画——为他日绘制地图、机器图,讲求各项实业打基础。
12、体操:包括普通体操——徒手、哑铃、球、竿、棍棒体操。兵式体操——单人教练、柔软体操;小队教练及器械体操,中队教练,枪剑术,野外实习及兵式大意。
各种课本须用官设编译局编纂,经学务大臣奏定之本,自编课本须经学务大臣审定方得通用。
据传,当年的海州中学堂师生大都还穿着长袍马褂,所读的大多还是经书,这是很可能的。因癸卯学制虽然为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由于长期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的影响,整个学制全是抄袭日本的,仍然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在教育宗旨中明文规定:“无论何种学校,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1906年4月4日(农历三月初三)清政府曾明确宣示,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为全国教育宗旨。所以不仅在教学内容中经学占有很大比重,每逢节假日还必须对万岁牌和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行三跪九叩之礼。清政府允诺,在学生毕业时,要根据考试成绩,参照平时品行,赐予各种出身(如秀才、廪生、优贡、拔贡之类名号)。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但是,随着新课程的陆续开设,随着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遂渐普及,加之维新党人、革命党人的思想影响,不仅实业救国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而且促进了师生民族民主革命意识的觉醒,在地方上开了一代风气之先河。
1909年5月(宣统元年三月),根据清政府规定,中学堂仿德国制,将学生分为文、实两科。课程仍照《奏定中学堂章程》中规定的十二门分门教授,但是根据文科、实科(相当于后世的理工、医农、商贸等)的不同特点,权衡轻重缓急,又各分主课、通习二类。文科以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课,而以修身、算学、博物、法制理财、理化、图画、体育为通习;实科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博物为主课,而以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图画、手工、法制理财、体操为通习。主课授课时间较多,通习各门课时较少。文、实两科各年级所开的课程科目皆有不同,但每周授课时数大体上都为36小时,皆为五年毕业,其中外国语一科,或以英语或以德语为主,文、实两科都必须开设。乐歌被列为随意科目,选五七言古诗歌中诗旨雅正,音节和谐,足以发抒志气、涵养性情而又篇幅不长的,每周加一二小时教学生学习吟唱之。
学堂分为文科、实科的做法只推行了一年,因困难较多,到1910年(宣统二年)便停止推行。
1911年10月(宣统三年辛亥八月)辛亥革命暴发,革命浪潮被及海州。州官陈宗雍在关帝庙召集地方士绅和教育界人士开会,商讨海州前途,此时,苏北、鲁南各地守土官员业已宣布独立或准备独立,为形势所迫,陈宗雍和贡生杨节庵等勉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但不久,驻南门外碧霞宫的盐防营士兵接受革命宣传,于11月22日(农历十月初二)毅然竖起了革命大旗,进攻州署,连陈宗雍刚刚招募的新兵也纷纷加入了造反队伍,放火烧了州官衙门。海州街市一时大乱。次日,江北新军十三协派何锋钰率一营新军开进海州,进驻了海州中学堂。海州中学堂是清代官立学校,经费由清政府支给,满清政府被推翻以后,学校无人过问。这所开海属远代中学教育之先河的中学堂就处于解体状态了。
选自《海州高级中学百年校庆通讯》第1期校庆办公室主办 2006年2月15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