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荔岑小传
黄荔岑(1890-1969),原名黄茀,字荔岑,1930年后以字行。海州城内塘巷人。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封建家庭,父亲擅长文学。四岁时,慈父见背、家道中落。此时,幼年的黄荔岑与母亲、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一家五口依土地收入维持生活。
先生六岁(1895年)时入家塾读书,十六岁(1905年)曾应科举童子试。十八岁(1907年)入海州中学堂,开始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在中学堂学习期间,其最崇拜的师长为卢殿虎(海州中学堂堂长)、江恒源;最要好的同学有沈济公、王介藩、席裕祎等;最爱看的书刊是维新党人谭嗣同的《仁学》和梁启超的《饮水室文集》等。1911年12月,从海州中学堂毕业,时年二十二岁。适逢辛亥革命风潮发生,便在家闲居。其后曾旅居北平一年。觅职未就。在这前后,先生又阅读了许多反映新思潮的书刊,如《天演论)、《新青年》、《新潮》等。
1915年春,由老师卢绍刘(即卢殿虎)介绍,到徐州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今徐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前身)任训育主任兼国文、历史教员。直到1921年底脱离,前后共七年。(这期间,“五四”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爆发,先生当时“虽因职务立场关系,尚能于可能范围内直接予以协助”,也就是说,身为训育主任,但从内心里是同情并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的。
1922年春,又应老师杨静山(即杨友熙,省立十一中校长)之招,至海州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任文史科级任教员,至1928年脱离,前后又是七年。这期间,先生对于军阀混战深感厌恶,对于革命军北伐寄予很大希望。
1929年,先生在家赋闲。
1930年春,被友人王树仁招至东海县商会(在新浦)任文书,前后共十年。
1939年春,海属地区被日寇占领,先生避居乡间,过着亡国奴的生活。旋因生活无靠,加之日寇时常下乡扫荡,乡间也不得安宁,便又重新回到海州城内,在家闭门不出。为了打发岁月,便从事书法和旧体诗的研习。曽著有《人生几见月当头》叠韵十首,其中有句云:“人生几见月当头?明日黄花蝶也愁,士稚闻鸡曾起舞,使君抚髀不胜忧。”从中不难看出先生对光复祖国河山的殷股情怀和家居无为的苦闷。当时,日伪为笼络人心,曾再三威逼先生出来为日本人做事,但先生始终坚持民族气节,拒不出就。直到1945年秋,日寇投降了,先生方至东海县布业同业公会(在新浦)再度任文书工作,任职至1948年11月。在这第二次出任商会文书期间,曾于1946年秋到1947年底,经倪荫轩介绍,在牛山峰为校长的东海师范兼任历史教员,前后大约一年半。 .
1948年是国内政局急剧变化的一年。自济南解放后,先生对于共产党、八路军的政策已耳有所闻,所以在准海战役开始、国民党驻新海地区军队和行政人员向徐州撤退.许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跟随出走时,先生决意留下,未肯随之他去。1949年2月,由友人吴鲁星介绍,先生再次到东海师范任文史教员。从此时起,先生便精神振奋全身心地投入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垂范教坛、挟掖后昆,为培养新一代师资、发展我市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1959年退休后,仍留校作顾问,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直到文化大革命停课为止。1969年8月,先生于”文革”的困惑中逝世,享年80岁。
先生一生以政治清白自持,未参加任何党派;然能顺应历史潮流,不断追求进步。建国后,曾先后被选为海州区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代表,任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和市政协委员。
先生工于书法,善行楷、隶鹅,熔颜赵之长而自成一体,是海属地区著名的私法家,编有《隶辨略》八册。先生热稔古典文学,精于文字.音韵和中外史地,是本市建国后名重教育界的老前辈和海州师范有名的“活字典”。
选自《海州高级中学百年校庆通讯》第1期校庆办公室主办 2006年2月15日>>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