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情文化】海州谢氏家族的兴衰
清末民初,古城海州形成“殷、葛、沈、杨、谢”五大家族,上了年纪的海州人几乎无人不晓。谢家代表人物名叫谢希愚,由于皮肤较黑,排行第二,老百姓背后都称他为“谢二黑”。
祖上留下赫赫家业
谢氏家族祖居海州城内,有房屋百余间,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深宅大院。正门面临中大街,后门通到南中街,前后四进院落,东西还有八个小院,光是一个客厅就有三大间近百平方米。
谢家有农田八十多顷,分布在灌云、东海乡间,在城郊还有大片菜园。每逢夏秋收获季节,农村前来交粮的佃户,推着独轮车,排成队像赶集一样热闹。
谢氏家业主要是靠上辈经商积攒下来的。据说,其族人多会纺纱织布、缫丝、种花草。不知何时何人把谢家排在海州“殷、葛、沈、杨、谢”五大家族之后,其实,谢氏的家业远超殷、葛两家,和沈、杨也不相上下。
谢希愚一生干了四件好事
谢希愚继承家业后,和许多地主老财一样,通过收租放债,聚敛钱财,用农民的血汗满足自己和家族的享受。从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不杀穷人不富”的口头禅中,可以窥透其内心世界。
不过平心而论,谢希愚一生也做过几件好事,尽管其出发点是为自己和家族考虑,但对海州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第一、创建谢小楼花园
民国初年,谢希愚决定在海州南门外一高岭上兴建一座小楼,俗称“谢小楼”。小楼共两层,每层约百余平方米,上层主要用来会客和观景,底层为花厅,摆放各种花木盆景。门厅上方还悬有一块匾,上书“悠然室”,因为小楼面朝锦屏山,正合“悠然见南山”的诗意。
谢小楼建在风水宝地上。正面对着风景如画的锦屏山,楼下又是潺潺流水,长年不息的一条大涧沟,四旁广植桃、柳、桂、槐、海棠、月季等花木,旁边还有四季常青的菜园,在海州城南形成一大人文景观。春夏秋三季,游人不断。王公屿先生(曾任江苏省教育厅长)晚年在台湾回忆当年就读于海州十一中学郊游情景时,还津津乐道地写道:“曾是星期结伴游,杨家园共谢家楼,归途水汲双龙井,好沏香菜上自修”。
第二、兴建一座中西合璧的小洋房
民国二十三年,即公元1934年,谢希愚又出巨资在谢家大院西侧建一座小洋房。此房由荷兰人设计,从青岛采购建筑材料,由青岛工匠建造的。
这座小洋房,坐北朝南,高7.5米,建筑面积约250多平方米,共有14个房间,其中南向门厅三大间,前后建有雕花走廊,屋顶用青岛红瓦覆盖,房内设有壁炉、烟道,庭院栽植名贵花木。其中有两棵桂花树最为显眼,桂花盛开时,我们住在东大院的居民都能闻到桂花香。洋房大门前还有一个小广场,能容纳五六十人活动。
谢家小洋房与东门口杨家洋房建筑时间,谁前谁后,尚不清楚,但在民国初年,谢家能在古老的海州建一座现代化小洋房,也算是开一代新风了。
第三、投资兴办“丰宜”商号
大约在1911—1912年间,谢希愚继承前辈遗愿,在谢家大院西侧,创办一家名叫“丰宜”的商号,门面四大间,经营京广杂货、江浙布匹,投入资金约一万多块银洋。“丰宜”是当时海州最大的商号,由于商品丰富,物美价廉,加上谢家的声誉,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但好景不长,于民国五年(1916)农历五月二十四日,驻海州军阀白宝山的留守部队发动兵变,抢劫多家商号,“丰宜”首当其冲,不仅被抢劫一空,还被放火烧毁,谢希愚虽然和白宝山打了多年官司,也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第四、热心办教育
清末民初,海州城内约有数十家私塾,谢家办的私塾,除了教本族子女,还接纳亲朋好友的孩子来谢家就读。谢家私塾由于条件优越,塾师的学问较高,曾闻名四乡八镇。
民国初年,海州城里有了公办的洋学堂,但上洋学的大多限于男生。谢希愚思想比较开放,主张男女平等,顺应时代潮流,1925年率先在自家旧宅创办东海县第一女子小学,几年后又创办东海县女子中学,并让六子谢蔚岑担任女中校长,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称赞。另外,谢希愚还将祖遗近百顷草滩地(在今大村谢圩一带)捐作学田。据说,当时江苏教育厅长叶楚伦为此曾给谢家颁发奖状。
谢希愚热心办教育,不仅造福社会,儿孙首先从中受益。如四房谢绍曾(谢家长孙),在自家学堂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后,先后就读于北京师大附中,家乡东海师范,上海美专,上海音乐学院,成为上海音乐界出色的声乐教授。
对谢家衰败的分析
俗话说“财主无三代”,谢家也超越不了这条规则,到了第三代就开始衰败了。不过谢家的衰败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据我了解,主要有三条:
一是军阀混战,数度遭劫。辛亥革命之后国家没有取得统一,各路军阀混战不休,海州城一度成为军阀争夺的宝地。每次争斗,作为海州大户的谢家,虽有海州西门外美国人开办的义德医院作为临时庇护所,但也损失不少家财。特别是1916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丰宜”商号被军阀白宝山的留守部队抢劫和放火烧毁后,使谢家遭受严重打击,不仅损失数万家财,还挫伤了谢希愚投资兴办工商企业的信心,从而也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当时,江浙许多地主变卖土地家产,投资办工厂,为发展民族工商业作出贡献,自己也摇身变成为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受到保护和支持。而谢希愚却死啃封建剥削这块肉,即使没有战争影响,到海州解放实行土改时,也过不了这一关,所以说谢家的衰败是历史的必然。
二是没有培养出治家理财的继承人。谢希愚虽有七子二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