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董淮的海中岁月
“海中,海中,济济一堂,志同道合,锻炼体魄,砥砺学行。立下做大事的志向,抱着爱人类的心胸。革命化,铲除封建思想。纪律化,培养合理人生。一个个坚毅勇敢,亲爱忠诚。爱护我们的海中!发扬我们的海中!”。①这是一首澎湃激昂的歌——教育部中山大学江苏省立东海中学的校歌,词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时任东海中学校长的董淮先生。董淮(1901-1968)字渭川,山东邹县人,1927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在天津南开中学任教,后历任中央大学区视察员、东海中学校长、南京民教馆编辑主任、安徽教育厅第一科长、河北大学教授、山东省立民教馆馆长等职,抗战中远赴桂林继续从教。解放后任北平师范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是一位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可敬的教育界名家,后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于1968年9月15日含冤去世。可是,每当看到这激情澎湃的歌词,我们的耳畔仍会响起那高亢的歌声,思绪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东海古城——董淮校长创建东海中学的艰苦岁月。
一.临危毅然受命,筹备一波三折
海州偏居海隅,民国元年改称东海县。当时海州地区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教育状况更是无法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匪患严重、社会动荡、是那个时期海属社会的真实写照。众多穷苦民众处于枵腹待赈之中,何谈教育之兴。1927年北伐胜利后,南京政府成立,蔡元培任教育部长。蔡元培一生曾多次到过欧洲考察教育,遂模仿德国的教育模式,在全国试行推广大学区制。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北伐军占领海州,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将原东海县城的省立第十一中学与板浦的省立第八师范两所海属地区的最高学府合并为第四中山大学区省立东海中学,由董淮任首任校长。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9日,北伐军44军叶开鑫部率先占领海州,11日占领赣榆,把孙传芳部队赶出海属地境。②7月,董淮在南京开始进行筹备东海中学的工作。谁知到了8月,因宁汉分流,蒋介石命令北伐部队南撤,军阀孙传芳得以喘息之机,与鲁军张宗昌部乘机联合南侵,海州复陷直鲁军阀之手,学校刚起步的筹备工作又胎死腹中,前功尽弃。直到了12月17日,北伐军第十七军曹万顺部再度攻入海州,③孙传芳与张宗昌的部队逃亡山东,国民党政权重新控制海州,东海中学方得机会重新筹备。
二.坚决革除弊端,学生复课为先
为了更好地管理好东海中学,董淮校长先是于1927年11月间参观了中央大学区的多所中等学校,特别对这些学校的问题进行了仔细考察。由于这些学校也是刚刚创立,存在许多弊病,董校长边考察边思索,并与各位校长相互交流,归纳出这些学校共同存在的五种病源:1.环境方面。学校与国民党党部冲突不断,党部攻击学校当局反革命、腐化,学校说党部不懂教育,妄加干涉。相互仇视,遂致大起风波、罢课、贴标语,散传单、打官司,闹的一蹋糊涂。2.组织方面。由于学校的大学化,有校长、秘书、教务主任,又有初中主任、师范科主任,以致头绪纷繁,往往人兼数职,不免职权相互冲突。这些教员有地城之分、学校之分、派别之分,相互倾轧嫉视,学校精神难以凝聚。3.训育方面。学校无训育目标,往往是几条限制学生的规程,易将学生造成顺民奴隶。无训育主任,单靠几名训育员,纵不互相推诿,也失去了活动的中心。4.教务方面。这些中等学校于各门功课无共同的标准,自拟的标准也不多见,因此无标准,也无计划,只能教到某处算某处,爱怎么教便怎么教,教员缺乏指导的方法。5.学生方面。中学、师范两校学生骤并于一校,原有的隔阂很难消除,无意见的易产生界限。不光彼此之间互相轻蔑嫉视,甚至怀疑教员有所偏袒,时常发生两方冲突,这是大多数学校当局感到的困难。④
上述五点弊病是董淮先生在即将履任东海中学校长前所做的总结,为避免上述情况在即将成立的东海中学重蹈覆辙,董校长极力下了一番预防的工夫,经过细致的思考和精心的策划,亲自拟定了新的办学方针与实施的原则。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底,受命于百废待兴中的董淮校长亲临东海中学校舍,这里曾经是清代的石室书院、海州中学堂以及民国成立后的江苏省立十一中学校舍,曾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而这时的校园,一片狼藉,被当了几个月军营的校舍已是十室九空,校产损失殆尽。董校长亲自带领人马打扫校舍,置办校产,经过四个月的艰辛努力,正式通知原省立十一中学与第八师范的在校学生回校复课,一所新的学校终于屹立在古老的海属大地。
三.努力壮大师资,消除师生隔阂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2日,第四中山大学区东海中学正式开学,这是董先生第一次任一校之长,也是他施展才能的一个大好机会。他首先聘请了一些思想进步、素质较高的教员来东海中学任教。当年在东海中学就读的朱智贤教授曾回忆道:“东海中学的学校管理,在董淮校长的领导下,分为教育、训育、事务三个部分。教务主任卢郁文、训育主任屈凌汉、事务主任吴级震,图书馆主任萧涤尘、老师孔文振、李遇安等,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熏陶的青年人,年龄都在三十岁左右,精力充沛,年轻有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受到北伐战争的革命洗礼,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和作风。”⑤建国后任江苏省省长的惠浴宇也回忆道:“那时,以校长董淮为首的一批进步教师在校内传播一些新思想、新道德,给了我很大的启迪。”⑥而原来十一中学与八师的部分教师如赵波隐、杨光銮等也得到了董校长的重用,就连当年在南开中学因参加学潮被开除的共产党员林枫也被董淮带至东海中学安排了庶务员的工作,这使得东海中学的师资力量得到空前的强大。他们能与勤于施教,灌输学生进步的思想和理论,与学生打成一片,使学校风气焕然一新。
学校内的原十一中学生多居住在城内,且多为富家子弟,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而从八师来的学生则多为贫苦家庭子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但成绩却又普遍比十一中的学生好,这就在校内形成了三种派系:一是革命派,由于学校教育相对开明,使得革命活动在校内得以广泛传播,以进步教师杨光銮以及惠琥(即惠浴宇)、吕德愚(即吕镇中)、孙大珂等进步学生积极从事着地下革命活动;二是读书派:多为贫苦家庭的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优秀,整天钻在书堆里,以杨汝熊、朱智贤等为代表;三是少爷派:多为富家子弟,衣食无忧,不愿意刻苦读书,也不愿接受进步思想,对贫苦学生大多持瞧不起的态度,多为东海城内的富家子弟。这三派在校内思想分歧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