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丹心 世代流芳
红烛丹心 世代流芳
——缅怀冯老若愚先生
我与冯老相识于1957年的“整风反右”之时,两年多的相处,冯老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冯老是我十分敬重的长辈,又是我十分钦佩的优秀教师,更是我从内心里非常同情的曾经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一位老人。
字如其人,文如其品
我与冯老相识是未见其人先见其字。1957年全市中小学教师集中在新海中学开展整风反右运动,大字报挂满了校园。当时,我在市委宣传部工作,在整风反右办公室做材料整理工作,天天看大字报,抄大字报。冯老的字特别惹眼。我虽然不长于书,但我从小就爱书。颜、欧、赵、柳等人的字帖小时候就临摹过。一看冯老的字既有颜真卿的稳重苍劲,又有柳公权的挺拔刚扬,既有欧阳询的精瘦筋骨,还有赵孟烦的秀丽潇洒。由此我由字识人,认识了这位秀外慧中的小学教师中不可多见的才女。
在新海中学的大字报的海洋中,内容五花八门,文风也各有不同,有用语尖刻的,有言辞激烈的,也有人身攻击的,当然大多数是心平气和帮助党整顿作风的。从海州区归纳报来的大字报内容中,冯老所写大字报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笔流畅,语言平和,态度诚恳,言之有物,实事求是。由此我想到古人有言:字如其人,文如其品。从冯老的字看到了她的个性、风格;从冯老的文看出了她的品德和品位。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
1958年我在海州区蹲点,分工作全区各小学整风反右之后的思想整顿工作。冯老工作的中大街小学也是我工作的点,天天按时在中大街小学上下班,因此与冯老见面接触的机会更多,对她的直接了解也更多了。我感知最深的是冯老那颗对党的忠心,对教育事业的热心,对同事、晚生的爱心。
1958年冯老已是年近半百之人,在全校、全区小学教师中她的年龄最长,但是她对党的号召、上级的指示,从来都是不折不扣地接受,尽心尽责地做好。冯老古文根底深厚,文学修养很高,书法造诣精深,她举行的观摩教学课最多,她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最认真,她受区里安排给全区小学教师上书法课。冯老对己学而不厌,对人诲人不倦。
冯老的爱人之心,不但体现在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学生视同子女的关爱,也体现在我亲身感受的生活细节上。
我人生的唯一的一次恋爱是在中大街小学,我与我爱人胡为湘的婚姻关系也是在中大街小学确定的。对此,冯老都看在眼里,留在心里。冯老与胡为湘的私人感情很深,如同母女一般。冯老对她的婚姻特别关心。胡为湘最后选择了我,其中冯老的意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能亲身感受到:我与胡为湘的关系末公开时,冯老对我这个小她25岁的年轻人,一直是尊而不亲,当我与胡为湘的关系确定以后,我明显感觉到冯老对我的亲近。她为我选择了胡为湘而高兴,她为胡为湘嫁给了我而祝福。一天下雨,正好放学,我冒雨送胡为湘回家,在校门外冯老硬把手中的伞塞给我们,她与另一位老师打一把伞走了。 虽是一件小事,但却折射出冯老对同事、对晚辈的那颗爱心、真心、滚热火烫的心。仁者爱人,大爱无疆,大爱无声,大爱无痕。胡为湘已经去世多年,冯老也已八十多岁,一次,我在马路上看到她,下车问候,她与我谈了很多话,说的最多的是问胡为湘的母亲、妹妹和我们的三个孩子的情况。我又一次为冯老关爱他人、真挚至诚的人间真情所感动。
言为人师,行为世范
冯老从十七岁至其离休颐养天年,可以说是一生从教,誉满杏坛。她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倾注于桃李园之中,把自己一生岁月都无私奉献给了莘莘学子、晚生后代。
她十七岁就身为人师,教识字、传知识、宣传男女平等思想。她是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她在抗日烽火连天的时候,在苏北大地从事农村儿童的启蒙教育工作。
她在1948年新海连市(连云港市)刚解放的时候,又毫不犹豫地接受人民政府的聘请, 走进了讲堂。
冯老以为国育才、不误人家子弟为从教宗旨。她教育学生要为国立志、为民立命,激励学生立志成人、成才、成功,成国家的栋梁之才。冯老一介巾帼弱女,家无祖产,身无长物,但她感到自己是世界上财富最多、最富裕、最幸福的人。因为她像孔子那样杏坛从教,乐栽满园桃李浴春风,喜看万千学子成栋梁。
冯老从教最认真,工作最勤勉,做事最仔细,学生写字一笔倒下笔也不放过。许多幼时受到冯老教诲的学生,回忆起这位慈母严师,几十年后仍不忘怀。冯老启迪人生的教诲,他们铭记不忘。冯老许多学生先后走上了领导岗位,获待高级职称,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中坚。
冯老的爱的教育思想,严的教育要求,也体现在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上。冯老以其“言为人师”的谆谆教诲,子孙个个争气;冯老以其“行为世范”的榜样力量,昭示、启迪、熏陶着晚辈。冯老有三个儿子,二个女儿,八个孙子,四个孙女,十一个重孙子(女),儿孙十七人十六个大学生,七个人民教师,其余大多在科技部门等重要岗位上工作。这争气的子孙后代对冯老该是多么大的安慰啊!
屈而无怨,为而不悔
冯老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冯烒之思想开明,为妇女争女权,为民族求富强,是一位充满正义感的小学教师。他把两个女儿都送进学堂。冯老天资聪慧,记忆超群,勤奋好学,四岁已启蒙,十二岁即已熟读牢记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古典名篇,且练得一手好书法。1927年十六岁的冯老已是赣榆县沙河七里沟保和小学的教员。1928年经李超时介绍,十七岁的冯老就在海州的东海中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冯老是在蒋介石1927年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冯老是在白色恐怖中跨进党的大门的;冯老是踏着无数共产党人的血迹走上革命道路的。不久,冯老等二十多位同学因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而被捕。敌人刑讯逼供冯老咬紧牙关;敌人威逼利诱,冯老不屑一顾;敌人的软硬兼施,冯老一概不理,守口如瓶。八个多月的牢狱之难,冯老经受住了考验,无招供、无泄密、无画押、无自首、无变节,终以无供无证取保释放。在白色恐怖下的岁月,寻找党组织谈何容易,已经做了三个孩子母亲的冯老,终因家庭拖累,未能再次投身党的行列之中,而选择了她挚爱的教育事业,过着红烛、春蚕的生活。
对于冯老在东海中学这段时间的革命活动,
解放后接受了组织的审查,查明了真相,做出了结论,还冯老一个清白。冯老是我市政协一至五届的连选连任委员;冯老是1956年工资第一次调整时,我市小学教师中级别最高的唯一的一个。冯老从教三十年时人民政府向她颁发荣誉锦旗。1958年整风反右之后,在教育界开展的向党交心运动中,冯老又把东海中学这段历史写得清清楚楚交给组织,因于组织审查的结论一致,党和人民依旧对冯老信任和重用。但是十年动乱中,一伙别有用心的人把“自首变节”的罪名强加在冯老身上。冯老既是文弱女教师,又是刚烈真君子。挂着“自首变节分子”的牌子,在电影院门前站街示众,这使冯老感到莫大的羞辱和委屈,回家后茶饭不思,口中说着“士可杀而不可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在子女的开导下,冯老想开了:所谓历史问题,历次运动已经查清,组织早有结论,几个造反派的行为不能代表党。冯老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她“屈而无怨”,对党依然信任;对自己的一生“为而不悔”,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冯老九十三岁高龄寿终正寝时,我送上一副自撰对联,概括了冯老其人、其节、其史、其风,联曰:
巾帼才女一腔热血申大义笑观神州锦绣,
教苑良师两袖清风育英才喜看桃李春风。
冯老若愚先生,默默从教一生,不为个人图名利,喜看桃李浴春风。冯老似红烛,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冯老似春蚕,人去丝尽,留得清白在人间,留取丹心照汗青。冯老人生留香,她的弟子高足遍布于港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冯老留下的高德、美操、母仪、师范,似桥边红梅,零落成泥碾作尘,依旧香如故。其德与山河同在,其节与日月齐辉。最后,我以一首七律结束我的这篇忆文。
侠肝义胆女中杰,国弱民穷忧患多。
风雨坎坷终不悔,是非功过任人说。
满园桃李此生愿,四代杏坛红烛歌。
德美高寿驾鹤去,云端回首望嫦娥。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