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的故事之一
林枫的故事之一
——男儿壮志出乡关
一个人的少年时期,是其一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基础。凡成大器者,无不在人生之初就显露其与众不同的特性和心理素质。林枫作为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少年时期是怎样度过,对他一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底蕴苍白,信息闭塞,刚建县不久的穷乡僻壤,林枫在刚满17岁(1923年)时,就能冲破各种束缚,决然离开故土,远赴天津求学,并从此走上革命道路,这个原因是什么?又给年青的一代怎样的启迪?
大自然的熏陶和启蒙教育,使他产生爱国情怀,这是他走出乡关的基础
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低估。林枫平生热爱山川草原的自然风貌胜于盆景,喜欢真实朴素的美胜于修扮皆渊源于此。林枫出生地是距县城五十余里的偏僻农村。由于刚刚开垦,除荒地被垦外,其他自然风貌还处于原始状态。村南三里便是高达数十丈的山崖,山上林深草密,野兽出没;崖下自东向西流淌着清澈的呼兰河,河畔沙滩平展,水柳丛生,禽鸟争鸣。每到春季草地鲜花姹紫嫣红,夏季更是草木葱茏,初霜时节遍山枫叶染红天际,冬天更加壮美,皑皑白雪铺成了银装素裏的北国风光。少年林枫经常同小伙伴一起在这里爬山玩水,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陶冶。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大自然的恩赐。林枫从记事时候起,就拥抱着这片美妙壮丽的风光。这就在他年幼的心灵里,打上爱家乡、爱大好河山的烙印,并伴随启蒙教育使其逐步产生朴素的爱国情怀。
启蒙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之初所受的教育不同,对其将来走什么路,往什么方向发展影响极大。林枫在其四叔郑元良开办的私塾教馆读书。对一些重要篇章和名句能背诵如流,其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记述,使林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执着地向老师求教。老师没有从理论上来解答林枫的谜团,而是在带领学生到村外游览,欣赏大自然风光时,引导林枫把眼前的壮丽景色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联系起来,使林枫在反思中,逐渐明白了热爱大好河山,就是热爱国家,一个人活着要为国出力,国家强弱每个人都有责任的道理。由此,在他的心灵深处产生了朴素的爱国思想,更激励他努力学习,不断求知的渴望。一个青少年要在将来有所作为,要“齐家治国平天下”,爱国是基础,只有爱国,都有成才的动力,只有成才方有治国的资本,才有平天下的能力。爱国是一个人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剥削和压迫,使其产生改变这个世界的志向,这是他走出乡关的动力
林枫的少年时期,正处于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外国列强横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满目疮痍。在这个背景下,望奎这片刚开垦的沃土也未能幸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兵灾匪患蜂拥而至。他耳闻目睹穷苦百姓惨遭欺压蹂躏及自己家庭受到的凌侮,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爱国情怀受到冲击,面对严峻的现实,不能不定位人生的座标,不能不思考人生的理念。
林枫从懂事年龄起,兵匪就经常光顾他家。官兵、土匪一次次闯进来,连打带骂逼着父辈喂马遛马,杀猪宰羊,鸡犬不宁,全家省吃俭用攒下的东西被一扫而光。官府派员催粮、催税、催捐更是络绎不绝,百姓稍有不满者非打即骂,重者安个抗捐罪名投入监狱,使你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对如狼似虎的兵匪和官府压榨,父亲为家人的安全只能逆来顺受,在背后切齿痛骂,这一切林枫看在眼里,气在心上。他在沉思,为什么老实人总是受气,为什么官府要欺压百姓,为什么兵匪这么可恶……他在思考,他在心中反问自己,这是我要爱的国家吗?这种状况改变不了吗?一次次的思考,使他年少的心灵深处萌动仇恨这个世界的波澜,埋下一颗应改变这个现状的种子。他对父亲说:“等我长大了,一定得兵民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变迁,林枫仇恨和改变这个世界的情绪不断加深。当林枫父亲举家迁徙到了望奎县城,林枫产生了更多的疑惑,为什么家里这么多人,还怕兵怕匪?院墙这么高,兵匪为什么能进来?在兵匪和当官的面前,家中的大人们为什么不敢反抗?虽然他还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但有一点他却深深地牢记,他爱这个家,爱他的启蒙老师——四叔和他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爱他爬过的山,游过的河,爱这里的山林草地,鸟语花香,这深深的爱在此次变迁中变成了深深的恨,他恨兵恨匪恨那个世道,是他们使这一切的爱都失去了,使他在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中饱尝更多的辛酸。这仇这恨,正在形成他决心走出乡关到外地求学,改变这个世道的重要因素。
来到县城,林枫的日子只安稳了几天。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吞并中,林枫父亲经营的“金大钱号”在倾轧下倒闭了。他家由小康户顷刻间沦为破落户,债主逼债、生活拮据。林枫小学毕业不能继续升学,为缓解家中的经济贫困父亲托人介绍,林枫来到望奎县邮政局当学徒,名为学习电报技术,实为邮政局长的奴仆。经济破产,政治压迫,家庭的贫寒,使林枫产生更深层的思考。他对父亲讲:“东北是张作霖当政、黑龙江是吴大舌头说了算,干什么都得受压,和他们同流合污咱们还干不来,除非改变这种现状……。”他毅然辞去了学徒,回家自学。从七岁入私塾到十六岁在家自学,这九年时间使他走了一条与同龄人相同又不同的道路,形成了既相同又不同的经历。这九年,由于他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并从感人的铭语得到新的启发,如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吾其谁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思想对林枫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终身受益。超出同同龄人的敏思、聪慧,独立,不愿同反动势力同流合污的个性,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和改变现状的愿望,使他在现实的磨炼中,逐渐形成了改变这个世界的志向,及兵民平等的理念。这为以的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他寻求真理,走出乡关的强大动力。
俄国十月革命,北京学生“五四”爱国运动,使其看到光明和前途,这是他走出乡关的催化剂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和北京学生“五四”爱国运动对中国的震撼和影响极其深远,它使暗夜里的人们看到了曙光,它促使千百万有识之士和大批热血青年,汇聚到马列主义大旗下,开辟了改造旧中国,砸碎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航程。林枫就是这大批热血青年中的一员。
此时的林枫在迷茫中探寻,日夜忧愤,上下求索,犹如一堆干柴,只要有星星之火,即可燃起腾烈的火焰,犹如被拴在树上的一只雄鹰,有了一丝松动,就会奋不顾身,冲上云霄,勇往直前。正在他摸索于黑暗之中,企盼光明之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北京学生“五四”爱国运动的消息传到了望奎。这里虽然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得到信息较晚,但这对于林枫来说,就如雪中送炭,久旱逢甘霖,像催化剂一样,使林枫的精神为之大振,他的苦闷心情为之一扫而光,他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他看到了光明和前进的方向,他对照“五四运动”,想了今后的人生道路,“东北这块地方为什么没有这种斗争,还是关内的学生觉悟高”。一种敬佩、崇拜、向往的情感油然而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话语在他心中反复撞击,他把个人志向和爱国情怀结合起来,明确树立了改变这个世界的理念。从此萌发了到关内求学、寻求真理的思想。这种心情与日俱增,终于下定决心,离开望奎到关内求学。
林枫深知,进关求学谈何容易,不取得父母同意和支持的通行证,简直是寸步难行。林枫是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个性有见地的人,他深知既要求得双亲的支持,又不能伤害父母的感情。他运用理智,讲明去关内求学的道理,运用父子、母子的血肉亲情,取得老人的同情,运用亲朋好友的规劝,取得二老的支持。经过一个冬天的辛苦努力,于1923年春季的一天,林枫奔赴天津,迈出革命征程的第一步。几经奋斗 ,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并为之奋斗一生。
(本文出自《全国林枫中学革命传统教育读本——林枫》)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