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华民:令公桃李满天下
郇华民:令公桃李满天下
人物生平
郇华民,1907年出生于东海。
192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春,郇华民变卖良田50亩,团结一批进步青年在家乡创办郇圩小学,兼办农民夜校,传播文化知识和进步思想。
1940年,郇华民受组织委派,从抗日战争前线转回地方,仍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先后担任过革命根据地创办的沭宿海中学、沭海中学副校长,滨海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等职。
1948年11月,新海连地区解放,郇华民奉命接管东海师范,先后担任海师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职。这期间因工作需要,曾调任新海连医专副校长、水产专科学校校长。
1991年,在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五十余载的郇华民病逝,享年84岁。
青春最燃情
1928年,出生于当地士绅之家的郇华民从东海中学(海师、海中前身)初中毕业,在当时,他称得上是高学历人才,看着懵懂无知的孩童和目不识丁的乡亲,21岁的郇华民做出惊人的决定,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他变卖良田,日夜赶工,呕心沥血兴建郇圩小学。从此,他团结一批进步青年,白天教孩子读书,晚上办农民夜校,用知识和进步思想滋润着一颗颗饥渴的心灵。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在东海县牛山街道,一座叫郇圩小学的普通村小迎来了新学期。校园长廊里的紫藤从严寒中悄然苏醒,吐出绿芽,一如91年前郇华民面对党旗宣誓时内心萌出的希望。
同一天,墨香氤氲的新课本、崭新的课程表、满脸憧憬的孩子们让海州区新建中路38号那座古朴的校园热闹起来,连小路边的百年古树都舒展了枝叶,慈爱地看着忙碌的师生们,一如71年前,郇华民重建百年海师时的喜悦。
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时期,郇华民辗转创办了10所学校,成为连云港地区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让教育的星星之火燎遍苏北鲁南。
星星之火 始于郇圩
1907年5月15日,一名男婴在江苏海州西乡郇圩村的一户农家大院中呱呱坠地,他就是郇立三(郇华民原名)。
1928年,五卅惨案过去3年,革命的火种自南向北播撒,21岁的郇立三从东海中学(海师、海中的前身)初中毕业。彼时,他风华正茂,胸怀壮志,一心报国。为了让村里的老老小小读书识字,他在众人的诧异和非议中,卖掉家里的50亩地,重建了郇圩小学。
看着初具雏形的学校,郇立三满心欢喜。那时他并不知道,几个月后,他将在这所学校的一间教室里面对党旗庄严宣誓,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
变化来自一个叫张淦清的人,他是郇圩小学的一名老师,相处了一段时间郇立三发现,这个人爱宣传革命思想。
“前段时间,徐州的共产党组织出了叛徒,几乎被摧毁。我是重建的‘东海特别支部’的成员。立三,加入革命队伍吧,我们一起为劳苦大众奋斗,让人民当家做主人!”
郇立三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新成立的郇圩党支部的宣传委员。郇圩小学白天教孩子,晚上教农民……很快,郇圩及附近的几个农庄相继建立了农民协会,郇圩党支部的力量迅速壮大。
更名“华民” 千里寻党
1929年,东海县国民党当局发动“61”大逮捕,郇立三被迫前往上海建南中学学习。
“打倒帝国主义”“为死难同胞报仇”……1930年5月29日的上海街头,纪念“五卅惨案”集会游行正酣,一群年轻人边走边高呼口号,其中一位声音洪亮的高个子青年特别引人瞩目,他就是郇立三。警察将其当场抓获。在面对审讯时,他临时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华民”,他借此时刻提醒自己,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两个月后,郇华民被释放回乡。彼时革命陷入低潮,海属地区党组织瘫痪,郇华民十分焦虑。直到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让他重燃希望。1936年8月,郇华民等郇圩小学青年教师和进步学生成立了“东海抗日义勇团”,继续进行革命斗争。
卢沟桥事变后,郇华民意识到抗日必须要有党的领导,他想起报纸刊载过八路军在西安设立办事处的消息,于是决定去西安找党。
战争年代,再加上交通不发达,郇华民和战友们的寻党之旅历尽坎坷。数九寒冬,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他们趁天黑爬上了西行的闷罐车,中途车辆卸货,他们又辗转上了一辆运输木材的敞篷货车。一路与寒风相伴,加上旅途奔波,饥肠辘辘,郇华民几乎失去知觉。
到了西安后,他们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介绍,进入在泾阳县安吴堡举办的“西北战时青年训练班”学习。结业后,组织安排郇华民去徐州从事抗日工作。由于正赶上日寇大轰炸,他们找不到当地联络点,只得先回东海。
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东陇海一带危在旦夕。郇华民和孟献宇领导的中共地下党工作团联系上,成立了“青年救国团”,总团部设在郇圩小学,下设24个分团,正式团员有800多人,不到两个月就超过了1000人。
然而,没有找到党组织始终是郇华民的一块心病。1938年秋,他和周晓江、孟献宇赴山东郯城寻党,却无果而归。直到同年11月,“青救团”成员周朝鍭等人进入山东沂水岸堤抗大分校学习,并于当年12月受组织委派回东海县开展工作,郇华民的寻党之旅这才圆满结束。
临危受命 重建海师
1941年初至1948年,中国革命进入关键时期。此时,郇华民在组织的安排下开始创办学校,培养进步青年,为党输送革命人才。
沭宿海中学、沭海中学、滨海中学、滨南中学……一所所学校与郇华民难以割舍,其中沭海中学建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附近,大名鼎鼎的肖华、林乎加等人都曾做过该校的“临时教员”。
1948年11月7日,辽沈战役胜利不久,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长、滨海地委书记兼滨海军分区政治委员的谷牧奉命接管新海连。
“给你个新任务,你回去接收海师,跟我一起走。”谷牧对时任滨海中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时年41岁的郇华民说,这也是谷牧接管新海连后下达的第一个任命。
郇华民的夫人朱崇芹后来回忆当时郇华民的反应时说:“他很高兴,说谷牧同志说了,我们一起回去,代表新海连特区军管会接管省立东海师范和开展复校复学工作。”
可当郇华民走进东海师范学校时,面对的却是满目疮痍。国民党从海州地区撤退时,对这里进行了毁灭性破坏,桌椅板凳、图书仪器荡然无存,门窗也全被砸下带走。郇华民的心情十分沉重。当天晚上,他和杨竹铭、张季平讨论了整整一夜,拿出了重建方案。
所有人都没想到,郇华民受命担任海师校长不到一个月,就让校园恢复了生机。
海师复学,郇华民踏遍海州周边地区延请名师,挨家挨户动员学生入学。他还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劳动建校”。为了省下运费,他常常带领学生从10多里外的海州火车站运建筑材料回学校。所以每次大宗材料送达,几十辆平板车、百十名英姿飒爽的青年学生唱着激昂的歌曲,浩浩荡荡前进在市区的马路上,成了当时海州城内一道刚劲的风景线。
1948年年底,海师从在海州城的孔庙返回大仓巷北首校址分班上课,彼时全校已有9个班,学生320人,教职员30人。此后数十年,两万余名海师校友遍布海内外,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苏北鲁南地区教育事业的不朽丰碑。
此后,郇华民又创办了连云港水产专科学校,并帮助中国画学科奠基人董欣宾走上艺术之路。即便在离休后,他依然关心着家乡的教育事业。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1991年5月31日,郇华民因病逝世。与教育事业结缘近六十载,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苏北鲁南地区的当代教育史上。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