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百年树人:沈云沛与教育

作者:周艳 | 来源:论文评比 | 时间::2021-11-03

百年树人:沈云沛与教育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校长  周艳

【摘要】  沈云沛乃海州一代乡贤,著名实业家,被誉为中国“商界之嚆矢”。其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也极为卓著。本文从沈云沛对教育的贡献着眼,探究其为中国铁路、邮电筹办专业学校、讲习所,广为培养专业化人才;在家乡兴办义学,树家乡尊师重教育人之风尚;在全国率先中国第一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式学校——“海州官立中学堂”。从中溯源沈云沛教育救国的实业家、教育家家国情怀及教育思想

【关键词】 百年树人  沈云沛  教育

沈云沛(1854——1918),字雨辰,号雨人,别号东渔、东海赘民,海州人,一代乡贤,著名实业家。1894年甲午会试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遂步入官宦生涯,先后任海州团练大臣、工部典农司校尉、商部右参议、左参议,农工商部右丞、右侍郎,邮传部右侍郎、左侍郎、署理尚书,资政院帮办大臣、吏部右侍郎,弼德院顾问大臣,津浦铁路帮办大臣;民国后任参政院参政、中华实业协会会长、上海实业协会会长、浦信铁路督办等。

光绪视沈云沛“前席无俦”之朝中无第二人可比,沈云沛被誉为“人曰无双”之“翘楚”,商部刊文称沈云沛为中国“商界之嚆矢”。

不惟商界,沈云沛对教育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沈云沛为培养中国铁路交通技术人才,筹办了多所学校、讲习所,奠立了中国铁路专业化人才管理铁路的里程碑。科举废除后,又在全国率先开办中学堂,1906年,使旧式的海州石室书院成为中国第一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式学校——“海州官立中学堂”,并担任首任校长(时为“监督”)。此乃连云港教育之源。112年来,学校薪火相传,代代创新,成为江苏名校——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沈云沛创办海州官立中学堂

一、为国育才,筹办学校、研究所,培养中国铁路交通技术骨干

清政府1906年9月20日设立邮传部,主管路、船、邮、电四大要端,铁路为该部第一要务。沈云沛在《奏调用专门人员奏明立案折》中言:“……臣部总辖船、路、电、邮四政,皆系专门事业,自非调用专门人员无以利推行而收实效……”。沈云沛充分意识到专门人才对开展“四政”及修筑铁路的重要意义,着力开办技术学校,通过大力培养和实际磨练,培养中坚力量,逐步建立起一支中国近代铁路交通技术人才队伍。

贡献之一,创办专业学校、研究所,为国育才。

一是创办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前身)。邮传部右侍郎沈云沛与其下属曾鲲化多次商谋铁路管理学校事宜。宣统元年,沈云沛与徐世昌商谋采纳曾鲲化建议, 奏请在北京创办铁路管理传习所。传习所位于北京府右街西单李阁老胡同,校舍为八栋灰色砖瓦平房,开设铁路工程科,应用英国、法国及德国相关教材和聘用一批外籍教员,授翰林院检讨、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提调章梫为代理监督(校长)。

在庆祝落成典礼上,沈云沛高瞻远瞩、语重心长:传习所是为提倡路权、培育铁路技术与管理人才而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创办铁路管理传习所,就是要培养我们自己懂铁路、管铁路的专门人才;中国铁路的未来就寄托在你们身上。

邮传部之唐山路矿学堂、上海电政学堂、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所培养人才远不能满足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需要。沈云沛思考在铁路管理传习所之铁路工程科外,增设邮电科,两科暂于现传习所原址教学,易名北京交通传习所。沈云沛拟折与徐世昌上奏《奏开交通传习所大概情形折》:“筹办交通传习所,……,总期于实业多培一班之人材,即为国家多保一分之权利……”上谕准奏后,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更名为北京交通传习所,调用原邮传部左参议、学部咨议李稷勋负责该校事宜。其后分设的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为中国铁路、邮电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二是接办唐山路矿学堂。邮传部成立后,唐山路矿学堂改归邮传部直辖,沈云沛到校训勉学生奋发图强、刻苦学习,要求学生以詹天佑、关冕钧、沈淇等为榜样,为中国的铁路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宣统元年5月,沈云沛饬令唐山路矿学堂学生暑假考察京张铁路,实地练习。唐山路矿学堂遵沈云沛饬令,暑期带领学生考察京张铁路,并作《唐山路矿学堂甲班学生夏期履行考察京张铁路纪事》呈报署理尚书沈云沛。沈云沛看了非常满意,转发于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北京交通传习所,并在《交通官报》上刊发宣传。

三是督导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原为南洋公学。光绪三十一年归商部管理后设立商务专科,其课程为商部参议沈云沛攻读的必修课目。邮传部成立后,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归邮传部主管,设铁路专科。沈云沛奏请增设中国最早的机电专科,特别指令该学堂与北京交通传习所关注日本的电气铁路,掌握列国机电发展情况及技术,如德国等国制造的飞艇飞行器(飞机)。

宣统元年6月22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毕业考试在即,沈云沛派詹天佑等前往监督验考,并要求詹天佑结合实际给毕业生讲解技术知识;留意发现优秀毕业生,予以重点培养,逐步让其独当一面。毕业考试结束后,沈云沛根据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理唐绍仪关于毕业学生考试之情,亲拟函《咨学部会同奏奖高等毕业学生文》。沈云沛在致学部函件中,对唐绍仪、詹天佑等提出的李大椿等数十名优秀毕业生进行奖励。学部批准、备案。同年8月19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铁路科学生毕业考试结束,沈云沛根据詹天佑禀报的该学堂铁路科吴思远、高恒儒等五名毕业生最优而专折上奏《奏会核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铁路科学生毕业试卷章请奖折》。上谕依议。准沈云沛关于破格录用吴思远、高恒儒等五名最优毕业生任张绥铁路技术员。

四是成立中国交通研究所。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创办前,沈云沛立足中国交通长远计,筹谋成立中国交通研究所。沈云沛与邮传部尚书徐世昌商谋部议后,于10月12日拟《奏试办交通研究所并整顿图书通译局情形折》上奏:“……设立交通研究所,督饬专门毕业各员妥拟章程,遵照试办。数月以来,审议重要案件,调查列国成规,分途办能,均能奋发,自应奏明立案以昭慎重……所有试办交通研究所并整顿图书通译局缘由,谨恭折具陈……”上谕依议,准奏成立中国交通研究所。

贡献之二,树立标杆,奖掖、提拔铁路技术骨干,委以重用。

沈云沛任职邮传部右、左侍郎,署理尚书近10年时间,沈云沛对詹天佑、邝孙谋、关冕钧、叶恭绰、龙建章、水钧韶、周万鹏、卢学孟、施肇曾、阮维和、沈琪等一百余名铁路交通技术骨干进行大力提拔、重用,使之成为邮传部“四政”的中坚力量,建立起一支以铁路为龙头的中国交通技术骨干队伍。

沈云沛视京张铁路视为中国铁路之标杆,詹天佑、关冕钧等技术骨干为中国铁路工程技术人员之楷模。沈云沛先后八次上奏褒奖詹天佑等。京张铁路胜利竣工,开华人筑路之先声,为中国铁路工程之模范。沈云沛与徐世昌等磋商,将京张铁路树立为中国铁路之标杆,总结推广中国铁路建设事业经验,奖励有功人员。沈云沛拟文《奏酌保京张路工出力人员折》,对京张铁路18人予以提拔奖励。

这种大规模提拔嘉奖技术人员,在朝廷六部中是极为罕见的。沈云沛在邮传部侍郎、署理尚书任上,多次不拘一格提拔重用,广揽技术人才。沈云沛通过创办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成立中国交通研究所,以及唐山路矿学堂、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培养与建立中国铁路交通技术骨干队伍,为中国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民国成立交通部,这些技术骨干在中国铁路规划与建设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的施肇曾、阮惟和、卢学孟、关冕钧、邝孙谋、沈琪等,直接策划、督办陇海铁路东部终点海州的工作。

一批学校的运行、一批批铁路技术骨干的培育与重任,沈云沛为中国铁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办义学,捐资助教,教育惠及海属各地

唐宋时期,沈氏家族就兴办私学,树以文进仕家风。光绪二年(1876),沈云沛第二次会试落榜后,回到海州,兴建了牡丹亭、荷花池、藏书阁和沈氏别居。光绪三年(1877),沈云沛将位于锦屏山沈家祠堂正殿前东西两幢两层偏楼改为义学和教董书院,教授不仅讲解《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和“制艺”(即八股文),为准备科举的场所,更以古代书院为楷模,把沈氏教董书院作为研究学术和聚徒教授的场所,培养出自成一家之才。沈观国在书院门前立碑训示:严禁沈氏子孙依仗财势捐纳进身,而以正途进身取士。沈云沛与其父沈观国商谋后决定:在海属大力开办义学,解决一些贫穷子弟的就学问题,增广名额,逐步改变海属教育落后现象;将南云台沈家肥沃的一千亩学田捐出充公,并倡议士绅豪富捐纳田地办义学。此举受到了海属各阶层人士普遍赞誉。

光绪五年(1879年),沈氏教董书院正式招生,沈氏子弟及亲友近邻子弟可入学,其学费、教员支出由书院学田支付,学子享受优厚待遇。书院南门为拱形,25岁的沈云沛亲书“鴻角香庐”四个金色大字。

列强环伺,大清王朝岌岌可危。沈云沛在努力兴办实业“以培天下之元气”的同时,也痛切地认识到“专门艺业,端在培养专门人才”,而“培才以学校为先”。“赶办学堂,培养真才,为正本清源计”。作为一个实业家,沈云沛以教育救国为己任,为清廷兴办教育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兴办学堂,造福桑梓,为港城振兴培育英才

(一)顶层设计,高屋建瓴创建中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第二年又发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04年,清廷宣布逐步减少科举名额。1904年3月,沈云沛奉命至山东、江苏各地巡视筹办新式学堂的进展情况。他把巡视重点放在家乡海州,拟在家乡率先创建一所新式中学堂。沈云沛与海州知州张景怙、学正黄道传等商谋,最终沈云沛决策如下:

一是学堂选址。将百年府学“海州石室书院”定为中学堂校址。海州石室书院建于嘉庆七年(1802)4月,海州知州唐仲冕创建,石室书院为海属著名官办书院,驰名学界,泽惠士林,造福桑梓。

                    

                        海州石室书院平面图

二是先办中学堂。沈云沛认为应切合海州实际,对奏折第一条规定“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教员“或聘外国人为教员,或辅以曾学外国师范毕业生”,沈云沛审时度势,确定海州暂缓创办师范学堂,将创办普通中学堂列为首要,师范延后,视情在中学堂开设师范科。沈云沛禀报好友、学部大臣张伯熙,据实陈述,分析利弊,得到学部首肯。

三是师资安排。对朝廷要求“所有教务职员,至少每星期须上堂听课三次”多加学习的规定,沈云沛认为在师资紧张情况下,不利于教学,而采纳以各自考究研求《教育学》《学校管理法》《教育行政法》《学校卫生法》《师范讲义》《学务报》《教育丛书》,同样会使“所办学校不致于凌杂无序。”

四是学生品行培养。他确定海州官立中学堂“尤重在考核学生品行”,“采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同记分数。其考核之法,分言语、容止、行礼、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并对学生奖励、生活补贴、斥退学生、转学、学籍、食堂建造等等,一一作出具体详尽的规定。

五是课程设置。海州官立中学堂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依据《奏定中学堂章程》,学制五年,开设品行、经学、国文、外国文、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琴歌等课程。

沈云沛在完成创建海州官立中学堂的具体谋划之后赴京,辞行时要求海州知州根据议定事项,组织人员抓紧筹备落实,并根据《学部奏陈各省学务官制折》“各省设教育官练习所,由督抚监督”,确定海州官立中学堂教务主管由知州张景怙节制,教员任用考核等亦由知州监督执行。

1905年3月,广西泉阳县进士唐景崇按临海州,在海州石室书院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院试。同年9月,光绪下诏废除科举,实行新学堂。历经103年的石室书院完成了历史使命。

沈云沛擘画了海州官立中学堂,使其成为中国第一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式学校,这是当时江苏省31所中学堂之一,也是海属地区唯一的一所官立中学堂。

(二)思想前瞻,名师荟萃广育英才

1906年2月,海州官立中学堂正式创建,沈云沛接受海州知州张景怙所请,出任海州官立中学堂首任监督(校长),学正黄道传任舍监(总务主任,沈云沛姐夫),学生120名,其中海州籍80名,赣榆、沭阳籍各20名。“师生举着龙旗,吹着喇叭,排队行进在海州大街上”,高唱李叔同1905年创作的《祖国歌》:“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海中学子唱出了磅礴气势、激昂斗志,唱出了积极豪迈的爱国情感。

1.办学思想明确。沈云沛撰文言明“赶办学堂,培养真才,为正本清源计”,“培才以学校为先,行政以法律为本”,“多培一班人材,即为国家多保一分之权利”。学校不仅要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且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异流俗然而造就,卓然振拔于庸。”要教育学生堂堂正正做人做事:“人见之,以无算为算;人不及见,而天见之。”“一芥不敢苟,虽室不敢欺。”“言行相践,树立贞固。”

2.办学模式初具现代中学教育特点。授课模式由原来的个别授课变为班级授课,曾分设文、实两科一年。课程设置及考核非常规范。2003年,赣榆张延福老人向海州高级中学捐赠了其祖父张尧庆于宣统元年(1909)在海州官立中学堂读书时的一张正反面的修业文凭。文凭长28厘米,宽27厘米,彩印,黄底,花边装饰,有防伪标记(“修业文凭”水印字等)。文凭的正面,右侧竖体“海州官立中学堂”的名称,依次往左,说明颁发文凭的缘由、对象,即为“现届第三班第三学期”考试完毕“成绩列入优等”的“学生张尧庆”颁发的“修业文凭”;列出张尧庆本学期考试12门学科各科得分,品行(90分)、经学(90分)、国文(77分)、外国文(67分)、历史(78分)、地理(88分)、算学(82分)、博物(75分)、理化(72分)、图画(88分)、体育(85分)、琴歌(75分)12门功课各科得分、总分(967分)及平均分(81分),本学期临时考试的平均分(77分),本学期的总平均分(78分);写明了学生的年龄(25岁)、籍贯(赣榆县)、曾祖名、祖父名和父名;学堂监督(民国元年后称校长)卢殿虎署名盖章;文尾是日期(宣统元年六月初一)和编号(第玖号)。反面印有《学部通咨学生转学章程》。文凭制作大方、郑重、美观,填写和用印认真、规范,由此可见学堂课程之规范,治学之严谨。

学堂另设有选修课程,国学课程设置与自编教材作辅助相结合。沈云沛要求凡在海州中学堂毕业的学生,皆读过四书五经等“十经”“并通大义”,“注重读经以存圣教”,“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略闻圣教之要义,方足以定其心性,正其本源”,“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土风”,“必勤习洋文。今日时势不通洋文者,于交涉、游历、游学、无不窒碍”。

      

海州官立中学堂学生修业文凭                 海州官立中学堂体制

3.要求教员为人师表。沈云沛提出,“治一事则久于其业,治一身则久于其年”,“守洁才长者,量加奖励,酌于加薪;品行不端,即才具优长,亦必立于撤革,尽法惩治”;要求教育求真务实,“考真不掩,核实不浮,知则纪之,不知待续纪”。

海州官立中学堂拥有一批学养深厚的名师大家。学堂名宿有第一任总办张景祜、第二任总办汪树棠、第三任总办谢元洪、第四任总办施焕、第五任总办陈宗雍。江问渔、黄道传、卢殿虎、吴铁秋、杨友熙等先后入校执教,名闻遐迩。

江问渔(1885~1961),名恒源,字问渔,著名的职业教育家。海州官立中学堂成立之初在校任教,后任工商部职员。后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几所大学及中学教书,兼做《申报》记者。著作有《伦理学概论》及《中国先哲人性论》,震动学术界。历任江苏省教育厅长、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后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主任,并在中央大学兼课,主讲职业教育课题。

黄道传(1846-1929),字习斋,号薪田,自号守拙老人,海州人。精通诗文书画,设馆授徒,海属名儒宿彦,多出其门,为海属地区一代儒宗。海州官立中学堂创立后,沈云沛因公务在身,无法事必躬亲,黄道传(沈云沛的姐夫)就主动负责修缮校舍,延师招生等工作,为学堂的创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民国后任东海县教育会长,著有《啸月山房文集》传世。

                 

                    黄道传著作《啸月山房文集》

 

卢殿虎(1876-1936),字绍浏,江苏宝应人。毕业于江南高等学堂,奖拔贡生,毕业后任职海州官立中学堂,海州官立中学堂第二任监督。后曾任安徽、甘肃两省教育厅长、淮扬道尹等职,退职后寓居扬州,江北长途汽车公司筹办人,被誉为民国“开路先锋”。

doClick_body('5243','0','art');

文章录入:hzgh | 浏览次数:154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海州高中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