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利应计天下利
刘娥
资本是逐利的,所以如果是一名商人,谋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有的人因谋利而遗臭万年,有的人谋利了却还流芳百世。比如沈云沛,在海州创设了种植试验场、果木试验场、海州面粉厂、肥皂厂、云台茶叶树艺公司等企业,在海州、赣榆两地联办“海赣垦牧公司”开发滩涂垦牧;兴办了海州面粉公司和赣丰机器油饼厂;与人合股创办“锦屏公司”,在锦屏开采铁矿。实业曾排名全国第二,但他和南通地区的张謇、同属海州的赣榆人许鼎霖,同被尊为民国时期江北三大名流,曾被清廷赞为 “中国商界之嚆矢”;今人称其为“乡贤”。原因何在?
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一直重农抑商,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就算成了首富也不会被官家记载入史,但晚清的社会现实使这种观念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列强陆续签下了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赔款十亿二千万两之巨,丧失国土面积有120个台湾之大。”当时士绅认为解救这种耻辱的办法就是振兴实业,就是沈云沛说的“谋实业以培天下之元气”,以实业救国。后来在抵制洋货运动中,国人实业救国的这种思想更加高涨;而政府也制定商律,从立法上鼓励私人投资。这是促成沈云沛这位儒商或绅商名留青史的外部原因。
更有沈云沛个人的原因。而且在那个时代,不是张三李四青史留名,而是沈云沛,所以我认为个人原因才是更重要的原因。明人庄元臣在《叔苴子·外编》中说:“人之好名者,其等有三:有好闾阎之名者,有好士大夫之名者,有好圣贤之名者,同为名而品第殊矣。惟利亦然,有好目睫之利者,好终身之利者,好子孙数十世之利者。好闾阎之名与目睫之利者,众人也;好士大夫之名与终身之利者,君子也;好圣贤之名与子孙数十世之利者,圣贤也。人之所异者,惟其所好名利者,有远近大小之不同而已矣。”沈云沛在振兴一系列实业的过程中,不仅谋个人的利,更照顾到家乡的利,甚至考虑到国家之利,真正做到了“计利应计天下利”,所以他虽没想在这条路上求名(沈云沛遵家训禁止捐纳,一直追求以正途进身取士,光宗耀祖),但他捐公田兴办义学奉献家乡、“以工代赈”斥卤(盐碱地治理)的善举,以及兴办实业惠泽后代子孙的成果,客观上也成就了他的“万世名”(不少地方没人姓沈却叫“沈庄”“沈圩”等)。真正成了“好圣贤之名与子孙数十世之利者的圣贤”!
一、沈云沛在改革农业与地产时,考察了实际情况后,首先想到的是保障佃户生活,不能营小利而背大义、逞私忿而忘公义。沈云沛拥有五万亩土地,但大多为盐碱或贫瘠之地,他改革佃户地租缴纳方式,“以工代赈”(赈济者参加指定的项目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方式),即佃户拿着东家的钱在自己租种的土地上改造田地,这样免去了耕种者风险,代赈资金解决了佃户眼前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提高佃户收入前提下,沈氏田地抗灾能力也得到增强,沈氏土地收入也提高了,形成双赢格局。在此基础上,沈云沛又创立“犁户制”, 即以每处土地亩数以及每户劳力确定“犁”数,以每张犁耕种100亩(有点为150亩)计算,劳力多的犁数多些,劳力少的犁数少些,按犁数核算承包土地亩数。耕种者也可自由选择,承包一张犁或几张犁的土地,承包者称之为“犁户”; 承包者可以自己耕种,也可雇用他人帮助耕种,有能力的承包多张犁数,忙时雇人耕种收割。众人公推办事公道的犁户当头,谓之“犁头”, 为大家代言,负责沟通与东家的关系,反映犁户关心的问题。田地收获不论年成好坏,均按六四分成:东家为六,犁户为四,收成好时双方共赢,灾荒之年风险共担,年景不好或绝收之年,沈云沛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保证犁户们免受饥寒。后来沈云沛又进行分成改革,主动将原来的六四分成比例改为五五对半分成,而且要求农忙时犁户自顾短工,待遇不能苛刻。沈云沛源于“治生”的民生理念并付诸实践的惠民做法不仅使沈氏收入大幅度增加,而且更赢得了人心:恒兴号五姓犁户一致决定,五姓后代一致在此居住,不得迁徙他处;百年之后五姓犁户后代无一户迁徙离开,而且把此村命名为“沈庄”。(此种无沈姓而名沈庄的村庄在海属地区约十多个)得人心者得天下,如今连云港市的大片良田,正是在沈云沛改良基础上发挥着效益,让我们怎能不铭记这位乡贤!
二、沈云沛海州中大街开办“沈银当铺”,凡以物品为当物,客户以解燃眉之急的,当铺则以不亏本为宗旨。对“死当”的物品当价公道,不讹人,取信于人;对超过协议规定三个月未能取赎的拮据者,不视为流当,不自行处理,仍然按原协议本金5分月息计算。这样人性化地处理当品、仁厚以结同胞的沈云沛,人们怎能不口口相传呢?
三、沈云沛曾与其父商谋,在海属地区大力开办义学,解决一些贫穷人家子弟就学,曾广名额,逐步改变海属地区教育落后的局面。他提议沈家捐出一些田地充公,以这部分土地作为义学经费。后来他家将南云台肥沃的一千余亩学田捐出充公,并倡议士绅豪富捐纳田地办义学。沈云沛于锦屏山沈氏祠堂设立沈氏教董书院,沈氏子弟及亲友近邻可入学,其学费、教员支出由书院学田支付,学子享受优厚待遇。这样的行为,几乎是损私肥公,用己之利来利天下,当然受到了海属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赞誉,当然也值得百多年后的今人尊敬!
四、沈云沛决定沈氏实业统为“甡”(甡与沈同音;又与莘同音同调,意为众多)字号,例如,购置的火轮叫“甡茂号”火轮,开办的当铺称“甡银当铺”,兴建的槽坊名为“甡泉槽坊”,兴办的榨油厂叫“甡泰榨油厂”……“甡”字号不仅为沈记实业标志,而且包含了他为民生福祉而开办众多实业的深远意蕴。胸中有“民”,想着民生、谋着民利的人怎能不名传后世!
五、沈云沛曾参股海丰面粉公司,但在海丰面粉公司效益极佳时却中途退股了。原因是海丰面粉厂所产面粉大量外运销售,为满足外地市场需求,追求巨额利润不断增加产量,大量收购小麦造成了小麦价格与面粉出厂价的提高,直接影响了一部分百姓的生活。沈云沛认为开办实业是以增强国势、与列强入侵相抗,非唯利是图,所以不能为获取更大利益而提高小麦收购价和面粉价格,要求按照小麦市价公平收购,缺口部分从外产地平价购进补充以解决生产需要;面粉也应在满足本地需求后寻求外运销售。但海丰面粉厂不改旧法,沈云沛认为与甡号实业宗旨不符,于是退出股份。与民争利,民必弃之,海丰面粉厂最终破产。而不与民争利、时刻想着民利的沈云沛不仅没被海丰面粉厂流血事件牵连,更被人盛赞其远见卓识!其不仅在经济上没有重大损失,而且在道义上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
六、沈云沛兴建鸿门码头与甡茂号船队,兴办海州硝皮制革总厂等,都是将海州置于海路与内河运输枢纽位置,进行大规模商业运输和贸易,抵制洋人的盘剥,进而至香港、东南亚与欧人商战。硝皮制革业开中国制革业先河,沈云沛无愧于政府“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评价,他是治商正如治国,为国家谋利,国家也不会忘记,沈云沛获得了民国最高勋章一等大绶嘉禾章,名垂青史!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