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沈云沛思想研究(1)

作者:谭庚林 | 来源:lunwenpingbi | 时间::2021-11-29

沈云沛思想研究

 

谭庚林

 

本文简介:

本文依据刘风光先生著《沈云沛传记》所提供的历史事实,简要分析、概括和总结了沈云沛优秀的文化思想。沈云沛是中国古典文化之集大成者,是清王朝优秀的知识分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官代表。沈云沛优秀的文化思想品质博大精深,熠熠生辉,主要表现在求学、仕途、用人、爱民、经商、教育、救国、谋略、军事、变法、为人、治国、保身等多方面。

关键词:沈云沛、思想。

 

清咸丰四年(1854年)3月某日,江苏省海州直隶州沈家于海州高桥巡检司恒兴号堆房喜诞一子,该子父沈观国,母杨氏;祖父沈绶恩推演命理八卦,以其孙命中缺水,故赐名云沛,字雨辰,号雨人,此即沈云沛。沈云沛甲午中进士后,自号东渔、东海赘民。

沈云沛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沈云沛通过正途走进清朝权力中心、位居清廷高官之后重新定位海州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在胸怀全国之同时亦为海州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广远的经济基础,此可见证于其力主陇海铁路直铺海州。

沈云沛接受的教育主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沈云沛是中国古典文化之集大成者,是清王朝优秀的知识分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官代表,具有优秀的文化思想。沈云沛思想博大精深,在其64年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处处闪耀着其光辉的思想品质。

粗读刘风光先生著《沈云沛传记》,瞩目沈云沛辉煌的人生轨迹,浏览沈云沛的丰硕功业,以管窥豹,可以领略沈云沛在求学、仕途、用人、爱民、经商、教育、救国、谋略、军事、变法、为人、治国、保身等方面优秀的思想素养。现简要罗列如下。

 

一、学则必优、优则当仕、仕则高仕的仕途思想。

新生的沈云沛生活富足,发育优良。祖父沈绶恩、父亲沈观国对其未来都有美好的规划,首先表现在教育方面。

1857年,沈云沛3岁,学于薄氏秀才,能诵《三字经》,师言于其父赞曰:骨絡清奇、天庭饱满、聪慧过人。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沈云沛4岁,沈观国遵其父沈绶恩“易人而教”之意,将沈云沛送至阿湖巴山沈氏私学就读。

阿湖私学,文武并重,所有学子在课余均学习武艺,由本族武功造诣很高的沈一相等教授。年幼的沈云沛便知道曾国藩、左宗棠等国家重臣。沈云沛在阿湖就读三年多,学业大进,武功精湛,身体强壮,剑术奇妙,为他一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沈云沛8岁,沈绶恩于海州逝世,年86岁。沈云沛得噩耗从阿湖回海州奔丧。

沈绶恩安葬之后,8岁的沈云沛自有主见,执意不再至阿湖读书,欲留海州边读书边陪同父亲谋划拱卫海州(时乱、匪患严重)之事。沈观国见其少年负志,又熟读兵书《唐李卫公问对》,权衡再三表示同意。于是沈云沛就读沈氏私学陶许庵,拜李荫远为师。

沈观国与李荫远私交甚笃。李氏主张庭训教学应重在为文,而非诗词,课余则重鸿都门学之艺(书法、绘画、篆刻等等)而非为文。沈观国赏之。

13岁的沈云沛向其父进言:古之成大学问者,皆重游学,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广交名士,访问名师,采百家之长而为学。沈观国十分赞同。

13岁的沈云沛对自己的未来学习已经有了独到的见解。此已崭露了沈云沛重视学习、学则必优的信心与思想。

同治七年(1868年)春,沈观国、李荫远带领沈云沛等海属学子数百人游学。时为海属学界第一次,亦为中国学界之壮举。

沈观国带领学子先去阿湖讲学交流,后北上一路讲学至京师。京师太学(鴻都精舍)破格让沈云沛登上京师讲台讲学。时年14岁的沈云沛,身材魁梧,满腹经纶。京师学界惊叹不已。

此后沈云沛等少年学子又游学两次。游学归来的沈云沛眼界大开,学业精进,不再至陶许庵跟师学习,而是以自学为主。他经常在沈宅、鸿门、南山茅屋等处独自苦读。

同治九年(1870年),16岁的沈云沛再次提出游学。7月,沈云沛、黄道传、李泽覃等50人跟从沈观国、李荫远游学,广交贤良饱学之士。

同治十一年(1872年)4月24日,江苏学政彭久余按临海州主岁考、科考。18岁的沈云沛与好友李映庚、杨汝翌、张廷瑞等觐见。彭据沈品行承认其附生资格而参加海州岁考、科考两试。

4月28日,海州试院开考。沈云沛由附生参加岁科并试,高中第三名,并以品行端庄、出类拔萃直接遴选为贡生入选国子监。沈云沛文韬武略成为热议话题。

18岁的沈云沛参加仕途考试,充分显露了其优则当仕的责任与思想。

沈云沛入国子监就读,结交帝王后裔傅良。傅良为雍正皇帝第六世孙,为一等辅国将军载崇之次子。两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常一起切磋学问,纵论时事。

同治十二年(1873)7月上旬,19岁的沈云沛从海州赴江南贡院(南京)乡试。乡试毕,沈云沛中第50名举人。

沈云沛联捷中举,为清朝海州科举第一人,在海州引起轰动。8月底,沈云沛在南京参加江苏学政主持的“鹿鸣宴”后,婉拒授官,意在参加会试而进士。

沈云沛学有大成,深通中国古典文化之奥妙,贯通诸子百家之精髓,感己富有治国之才,因此,江南贡院乡试之后,虽然中举但拒绝授官。由此又见沈云沛仕必高仕的远见与思想。

不久,沈云沛乡试中举朱卷被江苏学政刊出颁发各州县,遂引起学界普遍赞誉,钦佩沈云沛文章纵横捭阖、气势宏大、引经据典、精妙绝伦。

 

二、重视教育、创办义学,为海州发展培养人才的远见与思想。

沈云沛在同治十二年中举后,先后三次(1874、1876、1880)赴京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

光绪二年(1876)第二次会试落榜后,沈云沛回海州。沈云沛兴建了牡丹亭、荷花池、藏书阁和沈氏别居。次年,即光绪三年(1877),沈云沛建立书院。

沈云沛将位于锦屏山沈家祠堂正殿前东西两幢两层偏楼改为义学和教董书院。沈氏于沈家祠堂设立的书院,教授讲解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和制艺(即八股文),为准备科举的场所,更以古代书院为楷模,重在研究学术,培养自成一家之人才。

沈观国在书院门前立碑训示:严禁沈氏子孙依仗财势捐纳进身,当以正途进身取士。沈云沛与其父沈观国商量,在海属开办义学,增广名额,解决一些贫困子弟就学,逐步改变海属教育落后现象。

23岁的沈云沛虽然会试再次落选,但他不埋怨、不沉沦,自有主见,他看到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以及对海州未来开发的价值。他回海州后重视海州的教育,创办了学校,发展海州的教育事业,为海州子弟的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见沈云沛对海州存有高度的责任心,年少有志,见解独特,海州之幸也!

沈云沛提议,沈家捐出一些田地充公,其收入作为义学经费。沈观国欣然同意,遂决定将南云台沈家肥田一千亩捐出,并倡议士绅豪富捐纳田地办义学。沈氏父子捐田办义学,受到海属各阶层人士普遍赞誉。

光绪五年(1879年),沈氏教董书院正式招生,沈氏子弟及亲友近邻子弟可入学,其学费、教员支出由书院学田支付,学子享受优厚待遇。书院南门为拱形,25岁的沈云沛亲书“鴻角香庐”四个金色大字。

 

三、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宦游求学的学习思想。

1880年,26岁的沈云沛第三次会试落榜,但经大挑测试为一等,签发浙江知县。然而沈云沛志在会试题名,于朝廷中枢展示治国安邦平天下之夙愿,故其虽对朝廷签发浙江知县心存感恩,但心不在焉。此又充分展示了沈云沛胸怀仕必高仕的远大梦想。

26岁的沈云沛回海州后与父亲彻夜长谈,言其志不在一个七品知县,而在清廷朝堂之上穷毕生所学,运筹帷幄,兼济天下。沈云沛决定拒任知县而宦游,效法古之文人学士高适、李商隐、李白、范仲淹、王勃等游历名山大川,在宦游中拜师学艺,精进学业,增长才干,日后继续参加会试,定要金榜题名,大展宏图之志,不负平生所学。沈观国表示赞同。

沈云沛宦游之志得吴氏夫人支持与鼓励,吴夫人曰:孔子与众弟子周游列国而遂治国之愿,虽未得重用但亦增长了见识;苏秦、张仪、卫鞅、尉缭、李斯诸人游而宦,增长才干,青史留名,不负大丈夫凌云之志,当效法之!

宦游之中,沈云沛欲投左宗棠,因左调任而暂停,途中接张謇信函。张言及袁端敏之子袁世凯23岁,投军吴长庆,吴为报答当年袁端敏救助之恩决定安排张謇教授袁世凯读书,以求进士。

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后,沈云沛先回海州,后南下入左宗棠幕下,为文案幕僚。沈云沛才干深得左倚重。

张之洞时授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得知沈云沛拒任浙江知县并未责怪而革其功名。张调阅本部存档之具结与考卷,对沈云沛文章大为惊叹,与朝廷重臣廖寿丰、廖寿恒谈及沈云沛,均认为其为不可多得之人才,大有延揽、提携之意。

光绪八年(1882)6月,朝鲜发生“壬午之变”,28岁的沈云沛为左宗棠谋划,促其上书朝廷保护朝鲜。此时北洋大臣李鸿章因母逝而不宜起复,故朝廷命两广总督张树声署理总督北洋大臣。张派驻扎在山东之吴长庆率兵六营渡海东征。张謇力荐袁世凯为前敌营长。袁世凯立有战功。平定朝鲜之乱之后,张謇随吴长庆回国而至天津。吴之六营兵士由袁世凯统领,驻扎在汉城12年至甲午战争(1894年)止。

浙江省“七征”省符又至,沈云沛坚辞不就,左宗棠深感兹事体大,劝告沈云沛应召徐图为上。沈云沛意识到左之左右为难,遂辞去左宗棠之幕僚继续宦游。

左宗棠辞世之后,光绪十二年(1886),沈云沛离开江夏(武昌)赴关西(西安)拜祭李卫公李靖。沈云沛推崇李靖,不仅仅因其精通兵法,善于用兵,更重要的是因其忠君爱国和人品高洁。

沈云沛与当地高手切磋剑术,被邀请参加全国武术大赛。沈云沛力挫群雄,获得冠军。

比赛之前,沈云沛看到《京报》两广总督张之洞奏折深感忧虑。张之洞建议全国海洋划分为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并创建各洋舰队。沈云沛去函南皮(张之洞)呈述见解。沈云沛认为,把东南海洋划分过细,系统繁多,层次复杂,不利于快捷有效的舰队调动、相互支援和协同作战。中国舰队作战目标是日本,舰队整体实力弱于日本,在敌强我弱之情势之下,要灵活机动,争取在局部取得优势战胜敌人。

沈云沛的见解和策略透射出其对日本的警惕和对国防的关注,是知己知彼,克敌制胜的用兵之道。

光绪十二年(1886),浙江省“十征”省符又至,32岁的沈云沛勉强应召。沈云沛数次搪塞敷衍录事司功曹,受责。在京的廖寿恒、廖寿丰、傅良、李鸿噪等以及张之洞见沈云沛拒任浙江知县事态扩大,遂运动浙江省和朝廷各方,大事化小、息事宁人。沈云沛得以开脱。吏部取消了沈云沛大挑浙江知县考牒,礼部亦将沈云沛作为待考举子具结在案。沈云沛可以参加会试正途进身了。

浙江知县之职一直不愿就任,再次彰示了沈云沛仕必高仕的仕途思想。

光绪二十年(1894),40岁的沈云沛进京参加会试。礼部录取311名贡士,江苏考中25名,沈云沛、张謇、傅良之子毓隆三人之名赫然耀示于杏榜之上。

沈云沛中贡士后,又于5月21日参加顺天府贡院复试,列一等第25名,张謇列一等第11名。

复试后,沈云沛于5月25日与311名贡士参加保和殿殿试。殿试考题为:“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廖寿恒为殿试阅卷大臣、朝考阅卷大臣。沈云沛列二甲86名进士,张謇列一甲1名进士。沈云沛中进士,实现了正途进身之夙愿。

沈云沛中二甲进士,按律参加礼部朝考。礼部尚书、朝考阅卷大臣廖寿恒叹服沈云沛文采,将沈云沛名列朝考一等16名。

6月10日,光绪皇帝于太和殿(金銮殿)接见沈云沛、张謇等新进士。光绪帝颁圣旨,赐沈云沛进士出身,朱笔圈出沈云沛等庶吉士76人。

礼部传上谕曰:“得旨。……沈云沛、江春霖俱著改为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是朝廷储备治国安邦重要人才的部门。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中枢。沈云沛被光绪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标志着沈云沛日后可以进入内阁而为朝廷重臣。

光绪三十二年(1906)8月,朝廷对院部实行大改组,增设邮传部,专管船、路、邮、电四政事宜,把以前商部管辖的铁路权力和地方各个督办大臣管辖的铁路全部收归邮传部。因此,邮传部为朝廷第一重要部门。

面对南方铁路商办的中饱私囊和民怨沸腾,光绪皇帝频频召见沈云沛对值。沈云沛对中国铁路的分析和策略,尤其是必须坚持国有的深谋远虑,光绪深以为然,越发感到沈云沛是朝廷中难求的人才。邮传部尚书陈璧也十分赞同沈云沛之见。

沈云沛入主邮传部同时,光绪帝又令其总管大清农事试验与兼理资政院帮办事宜。

光绪三十四年(1908)11月14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翌日,慈禧在仪鸾殿病死,临终立年仅三岁的宣统皇帝,由其父载沣摄政。

光绪之后,宣统皇帝登基十三个月中,朝廷先后五次发布上谕,把沈云沛推到权力的顶峰。沈云沛先后任职邮传部右侍郎、左侍郎、署理尚书,一度身兼三要职,且多有建树为世人瞩目。

至此,沈云沛学则必优、优则当仕、仕则高仕、宦游求学、走万里路,金榜题名、大展治国之志的夙愿终于实现。

文章录入:hzgh | 浏览次数:154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海州高中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