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沈云沛思想研究(3)

作者:谭庚林 | 来源:lunwenpingbi | 时间::2021-12-13

六、先为不可胜而后迎战的军事思想及变法图强的政治思想。

沈云沛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对中国古典诸子思想及文化融会贯通,对中国古代兵家思想当然了然于心,因此,沈云沛在如何对外用兵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策略和思想。

孙子兵法形篇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兵法九变篇又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光绪二十年(1894),沈云沛被光绪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之同时,中日出兵朝鲜。李鸿章请求俄美出面调停。沈云沛对俄美之调停与劝阻不报任何幻想。沈云沛认为,日本步步紧逼,在军事上作出重大部署准备开战,箭在弦上,而我国却费尽口舌在各国公使间周旋,不作任何应战之备,势必处于劣势。

沈云沛的看法是,中国应当重在做好抗战的准备,使得日本难以战胜我国,而不是寄希望于日本不对我国开战。寄希望于日本不对我国开战,我国也不做迎战的准备,但一旦开战,我国必难以应付,凶多吉少。

沈云沛频频觐见廖寿恒、李鸿章、奕劻、张荫恒、许用仪等朝廷重臣,指出大清处于极端危险之境地,开展外交制止战争是必要的,但备战更为重要,当先为不可胜而后迎战。就布阵而言,沈云沛指出,我军没有进驻汉城而扼守中枢,而是驻扎在远在汉城东南的牙山,海军也只是与牙山保持犄角之势,没有扼守仁川要地,中国军队布局被动,一旦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沈云沛会见礼部右侍郎锐志,两人见解一致,沈云沛请锐志夹片上奏,建议朝廷在军事上调整部署以应对。

然而由于中国海军的脆弱和怯战以及将领无能,日本公然开战,中国牙山战败。

此后之中日之战,陆战决于平壤、海战决于黄海,中国均战败。沈云沛在海州呈文李鸿章、廖寿恒、锐志,主张议和,沈云沛指出:求和是在不利情势下的示弱,并不是怯战,而是收拢力量,等待战机,最终挫败日本之罪恶企图。匹夫逞勇必误国之大事。

光绪二十三年(1897)1月底,沈云沛接朝廷上谕后回京参加礼部朝考以便结束翰林院学习而授职。

光绪二十四(1898)年6月26日,沈云沛于保和殿参加翰林院散馆考试。沈云沛以永贞为论述中心。永贞为唐肃宗李诵年号。沈云沛之文意在为光绪帝出谋划策,以永贞为训而获得革新成功,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之心。

光绪帝阅览沈云沛雄文大悦,认为其文富有真知灼见,发人深省,沈云沛实为大清难得的人才,鼎列朝考第一名,授沈云沛为翰林院编修,并上谕吏部将沈云沛独列至备忘录为朝廷京官录用。

沈云沛会见康有为、梁启超,听其关于变法等革新政见,表示完全赞同康梁之见,加入保国会,出席保国会(186人)成立大会。

沈云沛属于帝党营垒,与张百熙、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徐子静等过从甚密,志同道合;作为编修、检讨官,在政见上与变法保守派格格不入。朝考授编修之后,沈云沛偕商部尚书载振以及那桐同游洛下(洛阳)。同游之人多为维新反对派。于是沈云沛与元祐党人发生了争执。元祐党人大多位高权重,背后又有慈禧撑腰,自然不会把光绪跟前的红人沈云沛放在眼里,遂对沈云沛大加训斥。

维新变法在顽固派的敌视下步履维艰,沈云沛深感危机四伏且灾害迫近。沈云沛在变法的方法及步骤上与光绪帝、康有为、徐子静等发生分歧而信心不足,决定保持沉默并回海州继续开展自己的实业救国道路。

时母亲有疾,沈云沛告假省亲,光绪二十四年(1898)7月底,沈云沛回海州。后母亲病逝,沈云沛将告假改为丁母忧。9月21日,慈禧训政而发生戊戌政变,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染菜市口。沈云沛属于帝党维新人士,但言行谨慎,虽没有被推向菜市口,但仕途多舛,经受磨难和曲折是必然的。

沈云沛在戊戌政变中进退维谷,因母病而回海州尽孝,后因丁母忧而逃过一劫,万方劫难死中生,值得庆幸。沈云沛曾对赵理斋等感叹说,是母亲用生命救了他。

文章录入:hzgh | 浏览次数:154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海州高中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