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馆三位名人介绍
东海中学董淮校长
董渭川(1901-1968),原名董淮,字渭川,以字行。出生于山东省邹县(现山东省邹城市)的一个地主兼小工商业者之家。192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高师国文研究科毕业至1937年的10年间,他先后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中央大学区视察员、江苏东海中学首任校长、南京民众教育馆编辑主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兼第一科科长、河北大学国文系教授、山东省教育厅督学、山东省民众教育馆馆长。1938年至1948年10年间,历任四川南充民众教育馆主任、教育部第一社会教育工作团团长、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广西省教育厅顾问、广西大学教授、国立北平师范学院教授等。建国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副教务长,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和第三、第四届中央常委,全国政协第二、第三、第四届委员。
董渭川在东海中学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是他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教育界素有“南陈北董”之说,“陈”是指陈鹤琴,而“董”是指董渭川。
董渭川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其一生的教育活动大多集中在中小学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社会教育和民众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高等师范生的教育培养三个方面,三者之间关系密切、互为表里,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而东海中学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可以说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之一。
1927年秋,原设在灌云县板浦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合并到设在东海县海州的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成立东海中学,全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区立东海中学,时任中央大学区视察员的董渭川被任命为东海中学第一任校长。董渭川在东海中学任校长仅一年,而仅仅是这一年,他不但将原有校舍修葺一新,又新建了一座能容千人的西洋式大礼堂并添建其他教学和生活用房,还在传播新思想、教育研究、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及民众教育等方面,着手做了几件具有深远影响的事,给同代人和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董渭川著述颇丰,有《欧洲民众教育概观》《中国文盲问题》《旧教育批判》《新中国的新教育》《董渭川教育文存》等专著十余部及论文二百余篇行世。
翻译家王玖兴
王玖兴(1916一200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镇人。我国著名西方哲学史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玖兴先生1916年1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赣榆县一个普通家庭。2003年1月4日下午14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王玖兴,1916年生于赣榆县海头镇兴庄乡兴前村,早年就读于兴庄小学和海头小学,1929年入赣榆县初级师范学校,1931年后,先后任赣榆县立城里小学和青口简易小学教员。1932年考入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今海州师范学校、海州高中前身)。1935年夏参加省毕业会考,获个人总分第一。1937年至1941年,他先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前身)和武汉大学哲学系。1944年秋,王玖兴报考国立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任该校哲学系哲学史课教员。1948年春,王玖兴通过公费留学考试,赴瑞士弗赖堡大学留学,进修哲学和心理学。1955年夏,取得博士学位。同年秋,毕业后留校任教,就任弗赖堡大学讲师,讲授中国哲学。
1956年,冯友兰和任华先生去瑞士参加学术会议,曾动员王先生回国服务。1957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王玖兴举家返回祖国,到中国科学院哲学所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工作。1976年,王玖兴任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研究室副主任。翌年,他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副主任,当选为中华全国西方哲学史学会理事。至1987年退休,他在哲学所工作了整整30年。
王玖兴曾多次随哲学所代表团出国进行学术访问,参加了国际黑格尔及康德大会,与国外同仁就德国古典哲学及其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等问题进行过广泛的交流和讨论。被选为“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协会”常务理事、《黑格尔全集》中文版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哲学史部分副主编。“国际辩证哲学学会”荣誉会员及理事。他先后在中外刊物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翻译出版了10多本译著,如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基础》,卢卡奇《理性的毁灭》、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康德《纯粹理论批判》等。
职业教育家江恒源(江问渔)
江问渔(1885~1961)名恒源,字问渔,又号蕴愚,别号补斋,以字行。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出生于灌云县板浦盐河西江庄(原名墎廊生,现属东辛乡尤庄村),是著名的职业教育家。历任江苏第二厅视学、省立第八师范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处主任等职。积极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女子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指导所等职业教育机构,并创办《职业与教育》期刊,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
辛亥革命后,他以第一名成绩考取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本科。北大三年毕业后,他在北京几所大学及中学教授国文,兼做《申报》在京通讯记者。民国12年暑假,江问渔应邀回到故乡,任设在板浦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校长。
民国15年(1926),由黄伯雨、黄炎培两人推荐,任江苏教育厅长;民国16年秋,应冯玉祥邀请,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民国17年,受黄炎培电约,辞去厅长职务,到上海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主任,并在中央大学兼课,主讲职业教育课题。自此,江问渔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国的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
在中华职业学校渝校的教员办公室里曾挂着当时职教社办事部主任江问渔手书的座右铭:“身教则从,言教则讼”。这不仅是教育上的至理名言,也反映了江问渔先生的为人为师之道。江问渔的学术造诣很深,在职业教育方面主张:全面的职业教育观。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规模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江问渔为代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乡村改进试验中提出了“富教合一”理论,这一理论将“富农”与“教农”并重,随富随教,在实践中受到了积极效果。
1954年,江问渔被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比诺中学校长、中华职业学校校长。
1961年2月,江问渔不幸病逝,上海市成立冶丧委员会,当时陈毅虽已离沪,但仍为治丧委员之一。追悼会由黄炎培先生致悼词,对江问渔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江问渔出版著作有《伦理学概论》、《中国先哲人性论》等。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