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玙与连云港开埠
王公玙与连云港开埠
王绪华
王公玙(1903—1983年),名宗璠,字公玙,是连云墟沟王氏,为王鸣鹤之子王锡封之第八世孙王可选后裔。清顺治年间,裁海时由云台山当路迁海州西境石榴村,复海后东迁墟沟东哨村。
王公玙1921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十一中学(海州高中前身),后考入北京中国大学文学系,于五卅惨案之后组织铁血救国团,主编该团团刊《铁血》。此后他又经办《海星月刊》,以文会友,并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先在江苏省党部工作,旋即出任丰县县长(时年24岁)。1929年底改任萧县县长。复于1933年春改任铜山县县长。王在任丰县、萧县、铜山三县县长期间,因治匪治水、兴教兴业均卓有成效。1936年(时年34岁)调任江苏省第三区(松江)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37年冬,奉调为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38年春,擢升江苏省政府秘书长。1939年3月调任民政厅长,兼徐海行政公署主任。谷牧在回忆录中曾三次忆及与王公玙共事之情景。王公玙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徙居台湾。
王公玙父亲王同甫,其家族在连云、墟沟一带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在当地都很有影响,与时任海州镇守使的白宝山关系也十分密切。王公玙家族与港口开埠及连云老街的形成有很深的渊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陇海铁路局的局长钱宗泽,积极修建连云港码头,并将已通至新浦的陇海铁路东段,计划延伸到码头附近。这段路线本已确定,并且标有明显的路桩。只因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皆在商埠地区,投资购地者很多。据说路局中重要人员,也不乏巧立名目置有地皮。致重新测量时,将原定路线及车所建地,为迁就绕越,大加改动,而测量人员也不知检点,一改再改不能确定。这就激起了当地农民们的愤怒,群起而攻之,将测量的仪器砸坏,将测量的人员痛打,你们是来修铁路,还是来吃请?全不把国家的重要工程当回事,一心只损害百姓的地亩,滚出去……测量被迫停止。此案发生于国内力谋建设时期,报章喧腾,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认为民众反对修筑铁路这还了得!而路局人员为了推卸他们的责任,扬言民众闹事全是墟沟董事王同甫(王公玙之父)主使。因为铁路所经之处,损害他家的田产最多。既能为农民出头打沿海沙田官司,当然也能背后支持农民干扰修筑铁路等。一时间,各级政府大多相信这种传说。尽管如此,王同甫仍然闭门不理,任由你怎么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钱宗泽为了查清此事的真相,由郑州亲自去找王同甫商谈,王同甫说:吾家田产确较多,但不论路线如何划定,损失比例均属有限。从路线占地较多,其田反受益越大,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正十分欢迎筑路成功,怎么能会有丝毫的反对呢?再说,我家并非没有招待路局测量人员之力,然我避嫌,所以我袖手不加闻问,与路局方面绝无交往。而农民方面,既与路局测量人员非亲非故,当然珍惜自己的那点赖以生活的田地。路线的反复改变,可令其田地全部充公,这岂不是有意断绝他生路,若按一开始划定路线,便不会激起如此之大的民愤,路局方面,确有瞻徇之嫌,群众惊疑,如何不铤而走险?钱宗泽听了王同甫这一番话,方才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当即聘请王同甫为顾问,并请出面解决这场风波。结果,在钱宗泽亲临现场、将路线确定之后,不再生枝。另发赔偿金,烦王同甫转行分配于受损失的农民。因而一天云零,顿见消失。筑路计划,顺利进行。但王同甫却拒不接受顾问之名义。自此以后,关于建港码头方面,如有问题,钱宗泽就多商于王同甫,竟成了莫逆之交。
关于连云由来、设市及火车站建设等情况,王公玙在《畸园残稿》一书中回忆道:记得是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后,中央政府派浙江籍的钱宗泽任陇海铁路局局长。钱宗泽字慕霖,体格魁伟,任事有魄力、有果断;因他和家父相知,所以我以父执视之。他亦以老辈自居。晤时各能畅所欲言,若称为忘年交似更切当。1933年前后,有一次钱宗泽在陇海路的火车上,由海州赴郑州的途中经过徐州约我到车上一谈,他兴致勃勃地向我说:“海港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尤其开掘孙家山的铁路山洞,两面施工,到中间相会处,几乎密切吻合,差距极微,可以证明我们的测量人员,也很优异。至于这个港口,不可没有名字,这个港在云台山和东西连岛之间,因想到即定名为连云,拟报请定案。你是海港附近的人氏,特再征求你意见。假如有更好的名字,不妨趁此时提出云云。我当时说这两个字很好,不但字面美,也切合本地风光,可谓是“华厦连云”,预祝未来的远景之灿烂。在我们这次谈话以后报章宣腾,便有这个“连云港”的名词了,连云港一名正式诞生。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陈果夫主苏,划定区域设连云市筹备处,以赖景瑚(琏)任主任,因而连云港及连云市之名,益为国人所知。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方由省府请准中央委任市长(徐州籍张振汉),为正式省辖市。钱宗泽还曾告诉我谓陇海路的各车站大都因陋就简,殊不堂皇,只有西安和连云港的两个车站,为观瞻关系,建的要考究一些,连云港火车站准备建为欧美式云云。
由于港口建设随之而来的人员活动及生活区的拓展,因而逐步形成了连云老街民居群。形成了独居古朴守拙,以石筑城。石屋、石墙、石街、石路的石文化建筑风貌,具有中西合璧的民族风格。王公玙念家乡教育落后还积极为家乡引荐了省立中学。1945年8月之后,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初期前往后方的学校纷纷回迁。当年随国民党逃亡到安徽等地的国立廿一中学,也奉命迁回徐州。时任国民党江苏省民政厅厅长的王公玙,当他看到家乡没有一所像样的高级中学时,出于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心,积极主张并实施将国立廿一中学部分迁到连云地区,更名为江苏省立连云中学。
2023年8月18日 《连云港日报》A06版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陈吉余:融入河口海岸的生命
下篇文章:科举海州话考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