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亮,男,52岁,中共党员,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历史教师。工作以来,他先后主持省市规划与教研课题近20项并顺利结题,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新高考历史满分思维》(32万字)等十余部图书,在主流德育期刊与历史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20余篇被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录用,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他先后获评省正高级教师、省教科研先进教师、市“十百千工程”、“333工程”“521工程”等高层次人才、市首批“名教师”、“港城名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育园丁”。
情绪 情境 情感 情意:历史探究性课堂四重境
-----以人民版《新中国外交(1949-1955)》为例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李南亮
「关键词」探究课堂 四重境 新中国外交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教育课程,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课程内容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相关内容。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在发挥教师主导地位前提下,在调动和维持学生高昂学习情绪中,通过运用素材和设置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深处,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情感变化,感悟历史事件现实价值,增强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达成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历史探究性课堂诸要素可以从三个维度融合视域,通过对史实、史料、史感与史事的感知、体验、感悟与重构,渲染情绪、创设情境、表达情感、释放情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基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内容逻辑层次,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逻辑特点,呈现历史问题情境。历史教育就是通过感知、理解、认识历史事物,来促进学习者与历史、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视域融合。一节好的探究性历史课要完成教学任务、达成素养目标、实现教育价值,就要经过情绪渲染、情境创设、情感表达和情意释放,不断深化历史探究性学习课堂的境界。
一、情绪渲染:唤醒历史情趣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积极情绪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便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没有高昂的情绪就没有真正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内容处理、历史素材选择、问题情境设置等方面体现多样性,最大限度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尤其是新课伊始情绪渲染和气氛营造显得更为重要。《新中国外交(1949-1955)》一课以呈现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的系列图片,在解说出访过程中发问:毛泽东为什么将平生第一次出访国家选择苏联而且为期长达两个月之久?为什么在斯大林生日宴会上坐在抢眼位置的毛泽东主席表情如此严肃而凝重?等。这一连串的历史问题能迅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亢奋激昂的情绪很容易被拉回到半个世纪以前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段激荡变幻的外交风云岁月之中。
二、情境创设:走进历史体验
历是人类的足迹;史是人类故事的记录。学生要真正理解和认识历史,就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探究活动,这样才能去准确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内容的情境化,其呈现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关注学生学习经验,贴近现实生活等。通过学习内容和问题设计的逻辑层次逐步将学生带进历史,去感受、感动、感悟历史,进而落实学习目标,落地学科素养。
学习历史兴趣首先源于对历史过程的思考,历史思维的对象是史实,思维的过程不是建立在别人解释和既定结论基础上。历史课程内容如果跳不出传统窠臼,课程改革理想就很难实现。《新中国外交(1949-1955)》一课教学时,先要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出学习目标,再根据学习目标确立主题立意: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理性决策与智慧担当,作为本节课的灵魂统摄与主轴;接着依据主题立意,确定教学主线与相关核心主干史实;再围绕教学主线收集相关历史素材,即切中与教学主题及教学主线相关的核心史实,呈现依托核心史实的历史图片和历史细节情境和问题情境。
三、情感表达:感悟历史价值
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和探究历史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不能将历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历史教学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公民责任。因此历史教学必须透过历史时事去寻找现实的倒影,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揭示两者之间的通识。历史的价值永远是面对现在与未来。《新中国初期外交(1949-1955)》一课教学中,在历史情境体验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新中国初期这段外交史中感悟到的现实价值与成长启迪:民族独立是国家自主外交的前提,国家力量是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维护中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国家外交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一个国家的外交形象与国际地位离不开时代伟人的外交智慧、理想情怀与人格魅力。
四、情意释放:重构历史表达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情绪、情境、情感基础上的情意释放过程,以此展示师生对历史学习的深刻理解、体悟与认识。所以一节精彩历史课,最后师生一定会有感而发,有意释放,通过最后总结与内容重构进行主题凝炼与认知升华,以激荡师生情感和心灵世界的正确态度判断和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对这段外交史事的全面认知和准确解释。《新中国外交(1949-1955)》一课教学最后要求学生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对这段史事进行学习重构与感言表达,在此基础上呈现这样的结束语境:
从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制定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提出,这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的理想情怀,是为政权巩固和民族生存做出的理性决策,是中国人民意愿和民族理想的具体化。
周恩来总理以其非凡的外交智慧和坚韧毅力,担当起国家外交活动和执行国家外交决策、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国家交往原则的提出、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国家矛盾分歧的化解等,都是在为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贡献中国方案,展现了大国智慧与大国担当。可以说从日内瓦到万隆,见证了中国从国际体系的旁观者到参与者、建设者到引领者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和世界外交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个人理想情怀、智慧担当要与民族利益、世界和平、人类共同发展和谐统一。当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思想是中国政治家们和中国人民意愿的天然自带基因,其来有自,是中国外交方针和外交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情绪、情境、情感、情意是历史探究性课堂四重境界,是保证新课程标准历史核心素养落实与落地的有效路径。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历史教学过程就是渲染情绪、创设情境、表达情感、释放情意的探究学习过程。情绪渲染让学生以饱满状态和高昂热情投入学习;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特定历史时空场景中感知、体验和理解历史;情感表达让学生在感受历史变迁和人物境界中,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意释放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与渗透情感体验基础上,经过提炼重构进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史事表达和精神超越。
|
|||||
Copyright © 2016 - 2018 www.jshzgz.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18-83088368 苏ICP备15011404-1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开发区青圃路1号 邮编:222062 |
市纪委举报平台
|
||||